历代君主为什么都要诛杀功臣?不杀功臣的仁君最后结果是什么?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在平定天下后,总会对功臣举起屠刀。后世的文人,也会为此对前朝君王口诛笔伐,将他们斥责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之人。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根源。
史书的那些作者,通常也是文官集团中的一员。身为和帝王分庭抗礼的“臣”,他们自然不希望自己这个利益集团,遭到来自君主的无差别伤害。所以,他们诟病前朝君王清洗功臣的行为,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但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又当如何呢?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算起,中国的皇权政治,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成功集天下权柄于一身。他们心中很清楚,如果杀害功臣,必定会留下万代骂名。但如果不杀功臣,或许会招来更为可怕的结局。
秦始皇
他们永远没有忘记周朝的前车之鉴——这个王朝任由功臣做大,最终却招致了群雄并立的局面,王室的权力就此旁落,君王的子孙后代,几乎变成了丧家之犬。
王权的旁落,不过是一道开胃菜,之后绵延近五百年的战乱,才是致命的祸患。
(一)诸侯的分封与权柄的倒置
周朝在灭掉商朝后,便将昔日的开国功臣,分封为各地的诸侯。譬如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子牙,便被封到了齐国。姜子牙的次子,被封到了纪国。纣王的长兄微子在投降后,被封到了宋国,昔日的商朝遗民,也大都随他而去。因为他们很擅长做生意,所以“商人”成为了生意人的代名词,宋国也成为了发达的商业国家。
除此之外,被分封到曹、蔡、管、卫等地的诸侯,无一例外都是武王姬发的亲戚,基本上全是他的亲兄弟。
齐国先祖姜子牙
在分封列国时,武王姬发的初始想法很好。在他看来,这些开国功臣和自己的亲兄弟,都是对自己忠心不二的人。这些人可以管理封地,他可以通过管理这些人的方式,将整个天下握于掌心。
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贪欲的种子。随着时间流逝,这颗种子迟早会破土而出,并成长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当中央政权尚且强大时,这些诸侯仍会宣誓效忠,而且不敢造次。当中央政权衰落后,这些诸侯崛起的机会,便已经近在咫尺了。
在西周被犬戎攻破后,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古称),史称东周。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变得极为弱小,诸侯反而在这个阶段扩张了势力,并且开始争霸天下。当一个强国崛起后,它便会成为天下的霸主,周王室只是他们名义上的领导,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无法控制这些诸侯了。
人类只会服从强者,这是万古不变的规律。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在后人看来,周武王不肯杀害开国功臣,以及功臣的后裔,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仁君。但他的行为,也招致了诸侯尾大不掉的结局。
(二)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周王室的衰落显而易见,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不仅变得很穷,而且已经堪称是寒酸了。
在《左传·隐公三年》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这件事情发生在周平王刚刚去世后不久。如果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那就是这样的:周平王虽然贵为天子,但他死后,都穷得没钱下葬了。只能派遣使者来到鲁国,央求鲁国给点财物,从而帮助他把葬礼办了。
有钱真的了不起
当经济实力捉襟见肘时,连体面都维持不了,又何谈尊严呢?但天下财富的分配,却是此消彼长。本该流入王室的财富,此时已经落入了各大诸侯的口袋。最为鲜明的代表,便是姜子牙后裔所统治的齐国。
齐国的大臣管仲,是一位不世出的经济建设奇才。在《管子·轻重戊》一文中,我们可以回溯管仲的经济建设历程。他以贸易手段,促使周边各国成为高度依赖齐国的出口型国家,然后再扰乱其物价,促使其百姓纷纷逃到齐国。在劳动人口渐渐密集后,齐国更是大兴盐铁,依山铸币,成为了东方首屈一指的富裕强国。
齐都临淄还原沙盘,拍摄于淄博足球博物馆
齐国富得流油,周天子却穷得叮当响,王室的权力旁落可见一斑。当然,齐国仍然对天子保持尊重的姿态。《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名叫《齐桓下拜受胙》。虽然齐桓公身为霸主,而且年岁很大了,但在周王室赐给他胙肉时,他仍然行了全礼,以表达对王室的尊重。
毕竟当时的齐国,并无能力一统天下,各国之间仍需相互制衡,所以齐国率先“尊王攘夷”,扛起了政治正确的大旗。而苟延残喘的周王室,也得以存续数百年——但一呼百应的强权,早已彻底旁落,再无回归的可能。
(三)诛杀功臣的典型案例
鉴于周王室的教训,后世的很多开国皇帝,在对付功臣的时候都毫不手软。譬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而被他诛杀的开国功臣胡惟庸,堪称是诛杀功臣的最典型的案例。
胡惟庸曾一度做事谨慎,也因此颇得朱元璋的欢心。可当他官居丞相,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他心中那颗贪欲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了。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的记载,胡惟庸不仅“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而且还有“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的现象。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那就是:胡惟庸当了这几年丞相,掌握了生杀大权和升官贬官的大权,有时候不奏报朱元璋,而是选择自己直接决断。下级官员如果送上密封奏章,他要先拆开瞅瞅,如果有人在骂自己,就藏起来不给皇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