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跟乾隆两位皇帝的实际在位时间,总共达到七十七年,占据清朝历史的四分之一。在清朝官方文书中,这段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的上升阶段。
经过明末清初战乱后,数十年社会变动,百姓终于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当时无论是人口数量、疆域面积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都是不错的标准。
对于乾隆、雍正而言,他们的标准,只能以治国能力作为判断。毕竟他们都是皇帝,治理国家才是本职工作。
雍正前后在位十三年,时间比乾隆短,情况却更为复杂。自康熙后期开始,清朝就处于财政紧缺状态,国库严重短缺,只能靠卖官,开放通商口岸等方式,增加收入。
当然,这些办法都只能解决一时危局,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更麻烦的地方在于,官吏严重腐败,风气极差。官员挪用公款,压榨百姓,上下其手,大肆贪墨。
百姓负担重,朝廷赋税也无法征收。社会上对官员贪污并不为耻。相反,如果官员清贫返乡,还会遭到宗社乡邻的耻笑,他们会告诫子孙,不要向这种人学习,赚钱才是正道。内患又极重,雍正要面临西北局势不断紧张的情况。
如何处理好内忧外患,无疑是考验皇帝治国能力的标准。而官员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皇帝治理国家的效果。
否则,即便朝廷推行好的政策,也会因为官吏腐败无能,最终成为祸害百姓的苛政。所以,吏治水平就是其中的关键。
从这些方面来讲,雍正做得还算不错。雍正让年羹尧等人率兵平定了西北叛乱,将青海纳入清朝版图。
对内,雍正整顿吏治,加大对官员腐败的整治力度,树立官员模范,以铁腕手段纠正官场风气,并推行制度保障。清朝开国后,虽然继承明朝制度,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且调整范围极大。
雍正时期,许多制度正式成型。通过火耗归公,推行养廉银,想要从制度上防范官员腐败。西南推行归土改流,加强中央统治。
中枢设立军机处,地方确立督抚辖区、职权等一系列制度,集中皇帝权力。其余包括秘密立储、废除坚籍、大规模采用密折制度,这都是雍正用来治理国家的办法。
这些对于清朝而言,无疑有极大帮助。雍正化解了清朝自康熙后期以来的危局,并订立一系列制度,作为后续保障。
但是,从另一方面方面讲,雍正推行的“文字狱”,对后世文化伤害极大,对思想是一种严重的禁锢,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来清朝跟近代西方国家相比的落后局面。
乾隆继位后,基本沿袭雍正制度,并不断强化中枢皇帝权力。在治理国家上,乾隆能力并不算差。他同样注重官员素质问题,还会设立法律作为保障。乾隆五十四年,山西监生常怀衡控告知县王秉正赊欠布料银不还。
王秉正受到处罚后,乾隆定下法律,以后地方衙门官吏除蔬菜油酱等事物外,其余东西都要到外地买,不能在当地买。乾隆推行这条法律,就是担心官吏到地方骚扰百姓,不利于整饬官吏。
而且,乾隆对农业十分重视。他曾多次减免受灾地方的赋税钱粮,并让地方修建水利,发展农业。
乾隆时期,通过多次战争,疆域面积不断扩大,周围也没有什么其他国家可以跟清朝叫板。整个东亚地区是以清朝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朝贡体系。即便英国使臣到来,也要按照清朝规矩办事。
但是,在繁华盛世的同时,乾隆时期也是清朝自顺治以来,内部危机逐渐积累爆发的阶段。尤其是乾隆在位后期。也许是掌权太久,让乾隆愈加固步自封,很难听进别人的不同意见。
稍有不顺,就会以雷霆手段进行处罚。乾隆也变得越来越好大喜功,喜欢享受奢靡生活。每一次他的巡游、宴会、狩猎等,都要消耗大量白银。
皇室奢靡,官场也不例外,吏治腐败,贪污风气再现。官员都想着哄皇帝开心,为自己捞钱,这才有了和珅这样的巨贪。文恬武嬉,不思进取,百姓生计日益艰难。乾隆后期,各地叛乱爆发,波及多个省份。
与此同时,西方诸国逐渐强大,他们通过思想、科技的变革,已经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清朝保持一定的国力,却已经处于落后阶段。乾隆去世41年后,英国就用坚船利炮攻破国门。随后,其他列强诸国将陆续闯入。
所以,在位后期,乾隆在治理国家上,已经出现很多问题。不过,乾隆作为一个帝王,在权谋手段上愈加老练。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做到成功禅让的皇帝。
他牢牢把控着权力,所有人对他俯首称臣。这些权谋手段,只能保住他的地位,却无法将清朝带出泥潭,只能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