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为何没有阻止刘备伐吴 三个原因势在必行

2022-10-14 16:37:20 作者: 揭秘诸葛亮为

  3.讨伐孙吴的背盟,也是蜀汉政权表明正统的需要。

  刘备在决定兴兵讨伐孙吴的时候,蜀汉政权内部对此是有不同意见的。益州集团当然是反对的,但是元老集团里的赵云也表达的反对。《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按赵云的看法,曹魏是国贼,是蜀汉政权的最大敌人。蜀汉既然以汉室正统继承人自居,当然应该先讨伐国贼,不应该先去攻打孙吴。赵云的看法也是后世许多人的看法,这个看法不算错。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刘备讨伐孙吴也是在表明蜀汉政权自居正统。

image.png

  公元220年十月,在孙吴袭击关羽夺取荆州的第二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过了几个月,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蜀汉对曹魏奉行的是“汉贼不两立”的政策,两家是死敌。而这时候孙权干了什么呢?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称臣,曹丕也就顺势封孙权为吴王。而孙权此前的官爵,是曹操上表汉献帝任命的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

  换言之,孙权向曹丕称臣,是接受曹魏的册封而舍弃了汉朝的官爵,相当于孙权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这是自居正统的蜀汉政权不能接受的。孙权向曹丕称臣,也就成了曹魏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国贼之一。从大义名分上说,刘备讨伐孙吴也是在讨伐国贼,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况且,孙吴原本和蜀汉是友好联盟。蜀汉出于维持两家结盟共抗曹操的目的,妥协退让平分了荆州。结果,孙吴背弃盟约夺取整个荆州,有违信义。刘备讨伐孙吴,既是符合蜀汉自居汉朝正统的大义名分,也符合惩罚背信弃义盟友的道义。

  诸葛亮虽然一直主张结好孙权,建立蜀吴联盟,但是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向来是主张“汉贼不两立”十分坚定,因此,讨伐孙吴的行动,符合诸葛亮一贯的政治纲领。

  刘备伐吴很有可能是以战促和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刘备讨伐孙吴似乎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是举倾国之兵要灭亡孙吴。

  从夷陵之战的过程看,刘备在221年秋天出兵,半年后在猇亭驻扎,然后在此地停留了四个多月没有继续东进,最后在这里被击溃。

  而且,刘备讨伐孙吴仅仅带领了4万多士兵,主力部队多数留在益州。而孙吴军队在极盛时有30万,降晋是有23万,那么夷陵之战时最少不会低于10万。刘备只带4万多士兵,怎么可能灭吴?

image.png

  从刘备出兵的情况看,讨伐孙吴的目的应该不是灭亡,也没有这个能力。伐吴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夺回荆州,至少是恢复之前与孙吴平分荆州的状态,保证《隆中对》里荆州这个战略支点的存在。同时,也是为了震慑孙吴,以战促和,逼迫其恢复蜀吴联盟,这也符合《隆中对》里“结好孙权”的战略规划。

  因此,诸葛亮对于这种有限用兵是不会反对的。

  从讨伐孙吴的结果看,恢复荆州这个战略支点的目的没有成功,但恢复蜀吴联盟的目的在战场上没有实现,在战后却实现了。

  222年,曹丕三路攻打孙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这是刘备生前就已经接受的。

  在刘备亡故之后,诸葛亮主政派遣邓芝修好于吴,蜀吴联盟重新建立,这次的联盟依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孙吴“遂绝魏,专与汉连和”。(《资治通鉴·魏纪二》)

  诸葛亮主政时期与孙吴重修旧好,并不等于他就反对刘备之前对孙吴的讨伐。孙吴背盟称臣于曹魏,不单从地缘角度威胁蜀汉生存,从大义名分上讲也是背弃汉朝。

  因此,诸葛亮与孙吴的重修旧好,最终也是以孙吴不能以曹魏为正统作为前提条件。否则,蜀汉的自居正统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对于刘备讨伐孙吴一事,应该是赞成的。至于,刘备没有带诸葛亮一起去,应该是君臣分工所致。当时的益州也不够太平,需要信得过的心腹镇守。诸葛亮就被赋予了这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