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弗陵为何突然暴亡?刘弗陵是怎么死的?

2022-10-16 16:37:37 作者: 刘弗陵为何突

  “大将军请起,而且即管戴好帽子。朕也知道燕王的奏章是假的,是有人故意陷害你,以兜售其奸,将军根本没罪。”看到惶恐不安的霍首辅,汉昭帝立马安抚道。

  “皇上英明,微臣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只是皇上是怎样判定这奏章是假的呢?”霍光大惑不解的样子。

  “这还不简单,是有人连谎都撒不圆也。你们用脑子想想,大将军校阅郎官和羽林军,是最近的事,而且在长安附近。同时选调校尉也是最近的事,甚至还不到十天,那么远在北方的燕王怎么就能如此之快地知道这些事了呢!这在时间上来说根本就说不过去(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啊)。退一万步说,就算燕王知道了,要修书送到遥远的京城长安来,这么短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送到我的手上。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是有人在长安假冒燕王写信陷害大将军无疑。因为大将军如要谋反,也用不着只选调一个校尉就能作乱,此中必有蹊跷。由此不难判断,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所以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这么逻辑严谨地条分缕析,此时的汉昭帝简直就成了判案如神的福尔摩斯了。

  最令人震惊的是,此时汉昭帝才十四岁,在现代估计连初中还没毕业呢,他就有如此锐利的洞察力和政治智慧,于是听了小皇帝的一席话之后,尚书及左右官员全都惊呆了,然后被深深地折服,难怪英明的汉武大帝选他为革命接班人了,这不是一般的聪明也。也不知心中有鬼的上官桀们听后会不会惊出一身冷汗。

  皇帝这样一发话,于是有司立马着手调查,而且调查结果正好与汉昭帝的分析完全吻合。

  当办案人员发现呈递假奏章的人心虚地逃之夭夭之后,官府立马着手紧急追捕。

  此时怕被追查下去追到自己头上的上官桀们,也立即就想方设法劝阻天子的查案行动。因为呈递假奏章的人一旦落网的话,也意味着他们的阴谋会败露,会惹火烧身。

  所以上官桀等人心中害怕,便拼命阻止汉昭帝对这一造假事件的追查,可汉昭帝不听。可能也察觉到这帮人有异样,心里倍儿清的小皇帝,后来还禁止上官桀的同党说霍光的坏话,正告那帮人要尊敬先帝钦点辅政的大忠臣霍首辅,谁再造谣中伤霍大将军,就问他的罪!云云。

  皇帝放狠话,那可不是玩儿的,于是上官桀等人怕吃不了兜着走,从此以后噤声,不敢再攻击霍光。

  于是,原本要兴起的十级政治风暴,因为聪明小皇帝的明察秋毫,四两拨千斤地轻易消弭于无形,也充分展示了汉昭帝非一般的视政能力。

  为此,汉昭帝博得了唐朝“万古之良相”李德裕的赞不绝口。关于这,李德裕论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也就是盛赞汉昭帝明察秋毫,洞悉奸诈,所以不被任何奸佞所蒙蔽。接下来,李德裕还认为在这一点上,不仅汉昭帝的伟大先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不如,甚至于周成王还应当惭愧,因为“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戳三公。”

  大意就是说,因为周成王听信了管叔、蔡叔的流言,而使辅政的周公进退两难,只好东征。当初汉高祖刘邦听说陈平离开魏国又背叛西楚而起疑心,于是要舍弃这位心腹之臣。宽厚仁爱的汉文帝也曾经听信旁人挑拨,误认为一诺千金的季布爱发酒疯,难以担当中央大员要职,将别人推荐而召来京城考察的欲提拔的季布再放回地方作郡太守;天才少年贾谊也因为别人进谗言,而怀疑他想专擅权柄,便疏远甚至于放逐了这位贤士。汉景帝更是因为相信某些大臣鼓噪只要杀死晁错就能结束“七国之乱”,所以将位列三公的晁错杀死,酿成大错。

  由此,同样是古代出色政治家的李德裕也大胆放言,假使当时小小年纪的汉昭帝,如果能得到像伊尹、吕尚等古代贤人的辅佐,那么周成王、周康王都不足以与之相比,喜爱之心溢于言表。

  所以,大家不禁要问,这么一个14岁就处事十分圆通的政治小天才,为什么会在被誉为大忠臣的霍光的辅佐下一事无成、郁郁而终呢?这就牵涉到了某些历史学者所说的霍光的那种“大奸似忠”上。

  且不说霍光在朝中如何经年累月地装纯,也不说他在朝中扶植霍家帮,最后还因骄横霸道谋夺帝位被灭族,就单说他在立自己的外孙女上官皇后上的惺惺作态,便折射出了此公不一般的装逼能力,也不易察觉地照出了其内心深处的不忠不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装逼犯”。

  话说霍光的政治死对头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和霍光之女结婚之后,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后来的上官皇后。据说上官安在女儿六岁那一年,亲自跑去老丈人那里,就是为了让权倾朝野的霍光同意自己的外孙女当昭帝的皇后。原以为霍光会吐饭响应,因为这毕竟是他自己女儿的女儿,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哪有拒绝的可能?

  然而,事情发展的结果,居然正是霍光义正严词地加以否决,他说我也想我的外孙女当皇后啊,关键是她还这么小,还在吃奶,怎能担当得起“母仪天下”的重要角色?我看还是算了吧,确实不合适,这叫做帮理不帮亲。而经过看似十分忠心耿耿的直大臣霍首辅之口凝重地说出来之后,效果更佳,可谓是振聋发聩。当时满朝官员一听到此事,立马为霍光的一身正气感动得眼泪哗啦啦,这才是一心为公的好官员啊。

  如果事情至此就完结的话,那么霍光一心为国家社稷的忠臣形像立马就会定格在尘封的历史里不容更改。可惜,这只是怀有私心的霍光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政治作秀而已。

  因为据史料显示,其实这只是霍光的另一次惺惺作态。他之所以阻止自己的外孙女当皇后,就是因为怕自己的女儿当不上皇后。再怎么说,也就是从血缘上来说,自己的女儿怎么都比自己女儿的女儿近一点,这内外有别也,就这么简单。

  因为其时,霍光也有一个仅3岁的女儿,叫霍成君(后来也成了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霍光当然更想自己的女儿成为昭帝的皇后,这样以国丈的身份辅政会更好些,政治筹码更大。原本,如果按照霍光的如意算盘发展下去,后来政坛可能没有搞出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霍光的亲家上官桀可能也不会死得那么惨,族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