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匀酒:酱酒小产区里的资深老八大

2021-05-28 17:09:06 作者: 贵州匀酒:酱

加之,黔南境内山脉纵横,水流蜿蜒,森林覆盖率达92% ,负氧离子含量2.7万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200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被世界地理学家公认为“同纬度地球唯一绿宝石”。这样繁复又原生态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样的微生物群体。而这些微生物群体的生长繁衍,便为黔南酱香白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人类活动的开发,黔南土壤主要为红壤、赤红壤、黄壤等,酸碱适度,渗水性好,有机物和矿物质含量较高,适宜种植粮食、糖类、经济作物等。这样的土壤非常适合红缨子高粱的生长,而红缨子高粱,正是酿造酱香白酒的优质原粮。

可以说,独特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纹,这些共同让黔南成为了一座天然的酒窖。

2、千年底蕴,风格独特

黔南的酒之所以风格独特,除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外,也是其独特的酿酒工艺以及酒文化造成的。

黔南自古就是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其酿酒工艺也与中原地区大有不同。乾隆版《贵州通志》记载说苗酒主要产于都匀府各属,为苗族、布依族人民酿造饮用。另据民国版《都匀县志》载:“古黔南族人酿酒,取竹鸡草根汁和米作曲,酿酒甚芳烈”。1107年,黔南酒技载入宋书《名酒记》,史称“苗曲法酒”。

时至明末清初,明军败走云贵,部分明兵留居黔南首府都匀,形成了一块苗汉杂居的地方,使得他们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发展,酿酒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时人融合汉族烧酒工艺和少数民族苗曲技法,衍展汇通,酿造出独具特色的白酒。除白酒外,黔南人还酿制黄酒、药洒,“大瓜甘酸入药,主疗转筋足疾,生啖糖渍酿酒皆宜”;“五加皮,以皮浸酒,久服轻身耐老”。此时,民间酿酒作坊兴盛,大小酒坊、糟坊达200余家,优秀酒师、酒工达数千余人。

悠久的酿造历史与少数民族风俗水乳相融,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酒文化。《贵州通志》载:“东谢应州(今三都、榕江一带)、南谢庄州(今独山)等地人民在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习以饮酒为乐”,“尤其婚姻,常以牛酒为聘”。古黔南人每逢族人过节,动辄万人同欢,满寨酒香,而饮酒必唱歌,载歌载舞中,歌与酒同醉。

时至今日,黔南的歌酒风情依然是其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饮酒且不必说,光是多种多样的饮酒节日和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如待客中的拦路酒、鸡头酒、交杯酒、转转酒;婚俗中的提亲酒、定亲酒、迎亲酒;丧葬中的祭品、悼念等等。

黔南人民不仅会喝酒,更会酿酒。几乎家家户户都酿,他们遵循着世代流传下来的手艺,不管是甘冽的红薯酒、清甜的糯米酒还是醇厚的高粱酒都能手到擒来。对黔南人而言,酒文化,已经渗入他们的血液中,没有酒,便歌不成歌、席不成席、节不成节。

正是这多民族融合的酒文化和酿造工艺,让黔南的酒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风味独特。清嘉庆进士周际华有诗赞当时都匀的酒“蜜酒沽来酌花间,花香酒酣醉如蜜”。

3、工艺严苛,品质卓然

黔南酿酒,采极品原粮红缨子、本地有机小麦、优质小分子团水入酿,严格按照“12987”大曲酱香工艺酿制。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遵天道时序,师道法自然。以工艺的严苛,缔造品质的优秀。

另外,除了酱香酿造工艺外,黔南酿酒还秉承着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多民族融合的酿造工艺——“匀香妙艺”。2019年,此项酿造技艺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匀香技艺与酱香工艺的结合,赋予了黔南酱香白酒更可贵的品质与更独特的风格。

再加上,黔南相较于大产区来说工业化程度低、民风淳朴、远离成熟城市及商业环境的影响,酒厂及匠人们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搞研发、酿好酒,产品质量更稳定,更有可追溯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