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飙升和用工荒已使中国一些较小规模的制造商处境窘迫,其中许多向西方市场出售产品。尽管不少制造商已把更高成本转嫁给海外买家,但一些仍在承受剧痛,难以把价格提升到足以抵消成本上升的程度。许多制造商都在寻找解决方案以避免亏损。
本月中旬,中山市某厨房通风设备生产商告诉客户将暂停接受新订单,让后者等待两周后再议价。自上月以来,该公司一直亏损经营,部分原因是金属、玻璃和开关大幅涨价。该市某玻璃厂主邢佳亮(音)也表示无计可施,尽管今年他的公司提价约5%,但成本上升10%。在邢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关停或限产一些高污染工厂有关。
制造商寄希望于推迟订单或放慢生产,直至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正常或全球消费品需求趋于平缓。随着西方消费者花费纾困资金和疫情期间积攒的储蓄,从自行车到笔记本电脑等各种商品订单都猛增。但倘若原材料价格继续攀升或西方需求未降温,工厂限产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商品短缺。“中国更多制造商将被迫停产或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丁爽(音)说,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再度暴发疫情,令中国生产商获得更多议价能力。最终,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可能承受更大通胀压力。
中国政府也表达了对这种状况的担忧。中国经济从疫情中的强劲复苏依赖国内繁忙的制造业。若制造商持续难以赢利,可能放缓复苏脚步,并导致国内通胀水平上升。近来,中国官员反复发出警告,包括要求大宗商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不得操纵市场、囤积居奇。
中国许多工厂面临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招到足够的工人以满足全球激增的商品需求。东莞亚洲鞋业协会负责人说,今年该地区许多鞋厂眼睁睁看着订单激增,却难招到足够的工人,“如今许多年轻人宁愿送快递也不去工厂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