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加剧
光伏产业“内卷”加剧,硅料价格暴涨、产业链上下游利润悬殊、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迟迟难解,光伏行业如何“行稳致远”引发各界关注。
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601012.SH)董事长钟宝申日前在2022年光伏产业供应链论坛上公开发声称:“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存在产能不协调、不匹配。光伏行业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所以大家对行业发展速度的预期不是特别准确,因此会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不平衡。”
光伏行业的结构性问题也已引起监管层的重视。8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三部门联合发文,旨在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三部门“立规”
24日,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应立足长远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包括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特点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引导各类资本根据双碳目标合理参与光伏产业等。
“不只是我们组件企业,各家光伏企业高管都乐见其成,希望接下来整个行业能够有序发展。” 东方日升(300118.SZ)一位营销高管告诉记者,“其实在三部门发文之前,下游包括光伏行业协会都已有过发声,但是坦白讲比较难控制,价格表现还是偏市场行为,的确现在的需求远大于供应量。”
光伏上游的热度,吸引了不少跨界资本。“关于各行各业跨界做光伏的现象,个人其实不太看好,现在有点像2015年那会儿都去做互联网+,但除非这些跨界企业实实在在有产能,不然还是停留在概念上。”该营销高管补充道。
《通知》还提出,应加强系统对接,深化全链合作。具体表现在,应加强多晶硅等新增项目储备,协调手续办理工作,根据下游需求稳妥加快产能释放和有序扩产。鼓励硅料与硅片企业,硅片与电池、组件及逆变器、光伏玻璃等企业,组件制造与发电投资、电站建设企业深度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互相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引导上下游明确量价、保障供应、稳定预期。
一位光伏产业的资深从业人员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三部门发文给了资本跨界‘疯狂’涌入光伏领域很好的警示,有助于避免重复投资、落后产能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过剩,调节引导资本进入其他实体行业,促进经济发展。另外,也给了所有光伏企业一个警示,在重视企业经济利润的同时,更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共赢。”
“光伏产业目前存在的布局优化、消纳、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统筹安排。”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要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对光伏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让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疫情以来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这里面既有原料环节开工不足的问题,也有流通环节囤积炒作的因素。上游原料价格过快增长不利于光伏企业的可持续运营,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复产,上下游实体企业深度合作,规范流通秩序,避免产业链上出现堵点,降低运行效率。”
上下游协同难题
实际上,为了应对国内光伏产业“内卷”的困境,各光伏企业纷纷开启“自救”,祭出扩产、布局一体化等“棋子”,意图通过上下游协同发展来对冲硅料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风险。
“我们和行业其他公司一样,致力于做到全产业链,明年可能也会上硅片,形成电池、组件、硅料、硅片完完全全一体化,现在还没办法透露太多。”上述东方日升营销高管告诉记者,“我们预判今年四季度的时候,硅料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随着部分央企完成硬指标,国内的装机量也会稍微有些恢复,起码比今年前8个月的状况会好一些。”
第一财经注意到,由于光伏产业链的供需错配和上下游扩产节奏的不同,整个行业苦“天价”硅料已久。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数据,国内单晶复投料的最高价格已超过31万元/吨,较2021年初8.76万元/吨的价格涨幅已超过253%,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今年以来的第28次涨价。
硅料价格飙涨直接导致全产业链利润分布不均的结果,业内出现“上游吃肉,下游吃土”的声音。
上游硅料企业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688303.SH)上半年的净利同比增长达到三倍之高,另一硅料企业特变电工(600089.SH)上半年的盈利也同比预增149%至162%。而下游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拓日新能(002218.SZ)2022年半年度净利润预降50%~65%。“受到硅料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公司组件毛利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拓日新能在公告中分析称。
无锡萨科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夏家喜表示,企业销售额翻了一番,但是利润率却降了一半。这会让很多公司不愿意去做生产,太累、毛利率太低。
天合光能(688599.SH)相关负责人日前称:“光伏组件厂商天然同时具备前端的原材料是现货、后端针对客户是期货的属性。前期可以看到很多组件厂商签了6到9个月的长单,提前把价格和量定下来。”
“但是2021年开始,供应链上游的价格一直在涨,我们通过快速调整出货和签单结构的方式来应对这种产业链价格波动,差不多把长单和短单的比例给倒过来了,大部分是短单和现单来保证利润,长单的比例占得比较少。”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向海外要市场
在国内“内卷”加剧、利润空间不足的背景下,光伏企业把目标瞄准了高溢价的海外市场。欧洲光伏市场成为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