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饭碗”,一个山西小县903人超编

2022-10-07 14:12:17 作者: 打破“铁饭碗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对《财经》记者表示,将“铁饭碗”改为“泥饭碗”是一个趋势,“事业编数量是按照当时的人口规模设置的,随着一些地方人口规模的缩小,事业编数量与人口规模不再适配,进行编制数量调整是适应格局形势变化的必要举措,这种改革符合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

根据《通知》,此次河曲县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削减事业编、整合机构、实行领导职数总量控制、推进扁平化管理、推动数字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以机构整合为例,原县水利局、扶贫办、农业局被统一合并为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简称农水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能源局以及教育科技局,组建为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商务局。

在人数精简方面,以财政局为例,改革前财政局及其下属单位总人数为近40人,事业编人员被精简后现在为15人。其他行政机构均与财政局一样被精简了事业编制,这次改革不涉及全县1842个中小学校事业编制及医院事业编人员

人员精简“难题”

相比于机构的合并,更大的难题是人员精简。

“编制增加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在很多人眼里那是好事,但是减员确实难度比较大,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每个事业编人员背后都有一个家庭需要负担。因此,我们需要考虑非常多的问题。”河曲县组织部部长范永林说。

如何让改革平稳过渡、妥善安置被精简机构官员及超编人员去留的问题,是河曲县组织部乃至县委县政府着重考虑的问题。范永林直言,安抚人心、提振士气、绞尽脑汁琢磨如何妥善安置超编人员,是他过去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

安抚人心的举措之一是,在机构被精简合并后,每个单位原有的一正两副领导职数在整合后的“大机构”中被重新洗牌。县政府、组织部对于职位发生变动的官员,会保持其行政级别不变,并且仍让原有官员负责“大机构”中原来其担任一把手时的领域,同时继续让其负责与市、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这样可以让大家的心态保持平稳,让改革更加稳妥。”一位不愿具名的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而超编人员则被抽调至乡镇工作,以充实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退役军人服务站的人员配置,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更好地为乡镇民众提供服务。

下调人员选择方面,会依据不同人的家庭情况安排,比如没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的人员,会被优先考虑。并且,县财政为下调人员每月发放包括交通费用在内的1000元补助,以更增加大家去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河曲县事业编人员已实现了从上至下的流动,县级机构人员实现了有效精简,但如何在全域范围内减少事业编人数则仍是一道难题。

在竹立家看来,此次河曲县对事业编的裁减力度非常大,对地方而言,如何分流这些专业技能不突出的人员是非常大的挑战。

在五年的改革过渡期内,山西省忻州市组织部对河曲县事业单位招考人数的规定为“退三进一”,即退休3名事业编人员才能新招1名。但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退休人员的数量仅占改革方案中要求精简的事业编数量的三分之一,因此为实现改革目标,各单位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

但与人员精简形成对比的是,机构精简后,工作量的明显增加。

比如,机构合并带来的县级机构职能多元化,直接导致一个县级单位需对接多个省市级行政机构。“我们的工作人员得加班加点工作。”河曲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我们每天还需要开大量的会,上级各个相关部门的会都要参加,导致本职工作只能在加班的时候做。其实,职责划分清楚后,有些不必要的会议我们是可以不用必须参加的,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

对此,竹立家指出,小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县级机构需要清晰各自的职能定位,同时需要有效处理各种行政衔接。“这就对政策的提出及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上级行政部门不能仅仅只是提出政策,要求下级执行,而是应更全面地评估措施的合理性。因为如果上下级政府部门衔接不好,导致具体政策执行不到位,就会使基层工作出现漏洞,比方说因人手不够导致基层工作人员跑断腿,以及工作对接流产等等情况。”他说。

在竹立家看来,事业编改革需要服从地方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务人员必须服务于民众追求美好生活、幸福生活、安                                  全生活的预期。“只有这样,制度改革才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连续性。否则,改完没几天,地方又会改回来,事业编人员数量最后还会膨胀回去。”

如何保持改革持续性?

与竹立家的担忧类似,河曲县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也担心,以后事业编人员数量还会增长回来,使改革落空。“有些地方改完之后,事业编人员的数量反而比之前更多了,再加上上级政策的不连续性,我们现在改完,以后上边换领导后可能又会要求增加人员,到时候我们还得再招人,基层工作人员更多是听命于上级行事,工作非常不好做。”他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