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秤吃饭、精准作息……这些年轻人为何热衷“量化生活”?

2022-11-04 10:04:18 作者: 带秤吃饭、精

在她看来,有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但量化的方法只是通向目标的途径之一,“关键看量化所服务的目标,是不是一个人真正想要的。量化本身并不是目的。”

“某种程度上,大部分人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很容易被工具反向掌控。”在毛欣欣看来,过度精确与理性,也会造成另一个后果——个体感受的迟钝。现在大家过度依赖用外部标准数据量化自己,依赖所谓的理性化、数据化,逐渐“放弃”依赖自身的感觉,数据化人生会造成一种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错觉,让人丧失本能的感觉。

量化无疑让生活高效与精准,但在人生与哲学层面,量化人生的精密,也对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战。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远观山色,近观人情,中观自己”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显然是难以被量化的。那么,在科学和理性主导的世界里,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以及对价值的追求,是否也应该一并交给科学理性来量化呢?

“面对人的全面数据化,我们也需要再次从哲学上反思,人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一文中提到,虽然人的数据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服务与管理的高效、精准,但这也意味着很多时候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独特体验与丰富境遇的生命,而是被简单粗暴量化的对象,或者无差异化计算的数字,“以人为本”可能会逐步转向“以数字为本”……与人相关的数据维度的不断丰富,并不意味着数据对人的反映是完整的,也不意味着人的一切都可以由数据塑造,仍然有一些人的本质属性,无法变成数据,或者不应该成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