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秤吃饭、精准作息……这些年轻人为何热衷“量化生活”?

2022-11-04 10:04:18 作者: 带秤吃饭、精

自从把减肥列入人生计划,栗轩每次吃饭都会带上一台电子秤,计算食物热量精确到克;为了走出失败恋爱的阴影,Jojo设计了一套情感量化体系,帮她发现感情中真正的需求;刚刚工作的L参加了100天阅读自律营,今天她看完了《成为可怕的自律人》,在豆瓣上标记:这是今年看过的(第)23本书,距离目标还差7本……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哲学方面的讨论: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彻底量化?

人生不该虚度,可人生必须量化吗?

量化生活

健康监测精准作息

数值影响行动和心情

其实,“量化生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7年,由《连线》杂志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提出,并给出定义:一场(在)个人日常生活中(通过)用输入、状态和表现这样的参数,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

“量化生活”核心在于将生活数字化,把目标用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更加强化自我认知。借由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借助工具,将自己的行为转化成精准的数据,践行健康量化管理。

“我现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环看睡眠时间。”李小姐说,她每晚都戴着监测睡眠的手环睡觉。入睡时间、深睡时长、睡眠周期、心率血氧,这些数值的量化会影响她的行动和心情。

“看到前一天入睡时间早,我心情会很好,感觉一天都有精神;如果看到晚上1点钟才入睡,只睡6个小时,会觉得自己没睡够,悔恨自己怎么这么晚才睡。”现在,小李越来越在意睡眠评分,“纯粹是为了了解自己”。

三年前,白鹤拥有智能运动手表之后,开始更精准地监测自己的运动表现。一次,白鹤在户外骑行中忘记开运动手表,没有数据的反馈,让她顿觉“白骑了”。智能手表有一项“合环提醒”:给自己设定运动计划,手表会为她计算每天是否达标,达标后,手表会显示圆满合环。为确保合环,每天睡前,白鹤会戴着手表在屋子里溜达一会儿。

自从把减重作为目标后,栗轩开始了每天1500千卡的“食物修行”。这套方案,来自于栗轩精确的体重管理计划,他计算自己的BMI值(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以我177cm的身高,我的BMI始终游走在合格的边缘,但凡晚上多吃一点,BMI就会飚过24。”

为了进行体重管理,栗轩报名了三甲医院科学减肥知识分享课,“医生系统讲解了减重的底层逻辑——热量缺口,即热量摄入小于热量消耗。”第二天,他计算了一天吃掉食物热量和运动消耗,“根据能量缺口理论,我应该日均减少500千卡的热量摄入。每天保持1500千卡热量,体重才能缓慢而稳定地下降。”之后的100天,他开始了每日1500千卡的“热量修行”,并开始每一餐都会把食物称重,精准计量自己的每餐热量摄入,在健康监测App上记录,规划1500千卡在三餐内的分配。

为了精确计算自己的热量摄入,栗轩每天带着食物秤去吃饭,成为了食堂一景:用餐盘盛完所有的饭菜之后,先称总重量,然后逐一称量,记录食物对应的热量:鸡腿、米饭这些比较好单独测量的饭菜就精准记下来。而那些不好称量的汤汤水水,他则在全部吃完后,把剩菜和空盘一起称重,“这样刚才测量的总重量减去剩下的重量,就是这顿饭的重量。根据分量估一下,再记录到App里算热量。”

三个月里,他基本做到了饭不离秤,最终减掉了5公斤体重。“因为只有在精确的基础上,你才能拥有对减重整体进程的掌控,并获得相应的正反馈。”栗轩说。

量化时间

避免消耗远离焦虑

寻求时间利用率最大化

时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量化刻度,但也最易被忽视。

9年前,刚从知名院校硕士毕业的潘宇宽,因为缺少量化时间的科学自律方案,总觉得自己处在焦虑不安中:“找不到值得去做的事情,每天除了上下班,不知道该用自己的时间做什么样的事情。”

后来他开始系统钻研国内外时间管理著作,持续践行、优化、改进,并系统记录每日时间开销,优化自己下班后的时间管理,尝试各种方法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量化自己的时间和人生目标。

如今,他能精确到将每周工作的80个小时“五五开”分配:各分配40个小时给本职工作和副业,他的副业正是一名时间管理训练教练,在公众号上写文章、做直播、开自律营,帮助更多人管理时间和人生方向。精细时间管理后,宇宽至今已输出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有42万字,还有近2000条视频。

“对于拖延症,很多学员都想知道怎么能高效利用时间。”潘宇宽表示,把生活量化之后,效率、效能这样的物理或金融概念,常常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他说自己常谈到一句话,“如果把每天的86400秒看做资产,我们应当去追求持之以恒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刷视频、刷社交网站这种三分钟的及时享乐。”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