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落幕,媒体:重返马拉松赛道,“探路”比“信号”更重要

2022-11-08 08:28:44 作者: 北马落幕,媒

赛前,官方发布去繁就简,集中于提供参赛服务信息,尤其强调疫情防控要求。

“从早期核对号码布到现在的人脸识别,赛事管理的难度和精细度明显提升了。”田同生提及的,是比赛当日,在起点入场区域设置的人脸识别健康信息核验终端,每次识别后,参赛选手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疫苗接种、体温、健康码等信息一览无遗,同时还有大量志愿者在人工核验行程码动态信息。记者注意到,入口处一批装备齐全的跑者因不符合要求被挡在了赛道外,直至志愿者开始收拾场地才离开。

“率先重启的路跑赛事,如何科学制订、严格落实赛事各项防疫措施,运用疫情防控新技术、新手段,应该视作一个探索的过程,尚不能乐观地称作样本,更不应过分联想。”田同生表示,“过度关注、过度解读会带来新的压力,和过度训练一样,最后导致受伤。”

马拉松还会持续“热”吗

“一个行业的发展,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在张庆看来,北马赛道上“老马带新兵”的场景能窥见跑者不灭的热情,而这种热情也给路跑行业从业者带来了信心,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赛事运营方更应尽早转变思路,打磨精细化的赛事产品去满足区域内的路跑爱好者的需求。他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地域性强的小型赛事或将成为趋势,“实际上,在路跑更发达的国家,赛事体系像金字塔一样,本地市场基础很大,就近就便的基础上再产生跨区域、差异化的个性赛事,而中国的路跑市场正需要夯实这个基础。”

但过去3年,路跑行业经历了重新洗牌,各利益相关方是否还有心力去满足跑者的需求,延续马拉松此前的热度呢?

在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看来,恢复不光是重拾信心,还包括实力重塑,需要考虑未来复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学习曲线,因此,还需要给路跑行业真正的“恢复”时间。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跑者能迅速聚合,利益相关方仍存在观望可能,尤其路跑赛事具有很强的城市和区域的品牌象征,地方政府作为服务采购方,是否还有意愿及足够经济实力参与其中。王雪莉表示,相对而言,原来路跑赛事比较活跃的、经济发达的省份,可能会恢复得更快一些。

此外,赞助商是否还有资源和意愿投放到路跑赛事中,同样需要观望。对此,张庆保持乐观,“从以往成绩看,一些路跑头部赛事吸金能力还不错,已经进入的赞助商不太会轻易撒手。”但他也注意到,未来赞助商将会对赛事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在线社群运营的模式。”

在张庆看来,过去3年线下场景的缺失,反而为行业留下了一群“有热爱,有办法”的从业者,无论是探索线上赛还是搭建线上的路跑社群等,“大家最终学会拥抱互联网,反而为原来的赛事运营方补了一课。”

任俊燊也不认为“马拉松热”会就此结束。作为见证者,他表示,“马拉松赛事从2012年开始被明显关注,到2016年普通人运动热情被点燃,再到2019年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带来了运动人群数量的剧增,马拉松的火爆场面恰巧是一种非常吸引目光的运动项目的载体,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良性的引导力量。”因此,虽然经历了3年的蛰伏期,他坚信,经过近10年马拉松的推广和宣讲,以及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体育设施全面普及、到现在的数字体育的快速迭代,加速了运动人群的全面扩张以及吐旧纳新的潮汐过程,“我依然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因为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动’,运动、流动、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