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生死营救1小时 宁波远洋渔船救援台湾籍渔船48名船员纪实

2022-11-08 09:24:00 作者: 北太平洋生死

   蓝天下,海水有规律地起伏着。6日下午,望着渐渐远去的台湾籍渔船,宁波远发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下属“甬发1号”船船长李信杨长出了一口气。

  “人没事就好。”微信电话那头,这个57岁的舟山人淡淡地说。

  6日中午,一艘正在北太平洋渔场捕鱼的台湾籍渔船起火,48名船员紧急弃船逃生。路过的宁波渔船“甬发1号”及时出手施救,成功帮助这48名船员脱险。

  “生命大于一切。救援过程千钧一发,好在人都救下来了!”7日中午,渔船所属宁波甬发远洋渔业公司总经理吴梦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目前,“甬发1号”仍在北太平洋正常作业,预计将于今年12月回家。

  船长“复盘”:

  1小时救起48名船员

  11月,正是秋刀鱼肥美的时节,大批远洋渔船在北太平洋集结作业。

  当地时间6日中午12时许,宁波渔船“甬发1号”甲板上,一名正在执勤的船员指着约2海里之外的方位大喊:“着火了!”

  船长李信杨指挥船只靠近查看。只见一艘编号B12497的台湾籍渔船起火遇险,船身黑烟滚滚,直冲云霄。附近的海面上,两艘救生筏随着海浪上下颠簸,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基本上都没穿救生衣。

  怎么办?通过卫星电话,李信杨第一时间向远在宁波江北区的渔业公司汇报了情况,后者也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处置意见。

  “船体着火,随时存在爆炸的危险,但情势紧急,人无论如何也要救起来。”李信杨告诉记者,两艘救生筏尺寸较小且正随洋流漂浮。要救人,“甬发1号”就得靠得足够近。

  “实际上这个不简单。”李信杨解释道,尽管风浪不太大,但“甬发1号”排水量超过了2000吨,船身长度更超过70米,如此庞大的一艘远洋渔船要去主动靠近救援两艘没有动力的小救生筏,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李信杨一边沉稳指挥渔船调整方向、航速,一边挑选出数位精干船员,命令大家即刻穿好防护服,并准备好相关救援物资,随时准备开展行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甬发1号”距离救生筏越来越近。此时,公司也传来了行动指示:尽全力救援!

  李信杨和船员们吃下定心丸。等到“甬发1号”开得足够近了,大伙儿看准时机,利用铁钩和绳索等工具,将救生筏一点点往船旁边拉。另外几名船员则打开船舱下部用来紧急装卸物资的水门,迎接对方船员上船。

  “放下绳索,让他们绑在腰上,然后,船员们踩在水门上,把对方船员一个接一个地拽上来。”李信杨介绍,由于渔船和救生筏间有一米多的高度落差,所以,每救一人上船,都要耗费不少气力。

  一个、两个、三个……经过40几分钟的紧急救援,下午一点左右,两艘救生筏上的48名遇险船员全部登上了“甬发1号”。

  “洋面上蛮冷,我们的船员当时就给他们发了毛毯、水和食物。我也马上和公司报了平安。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紧张!”李信杨回忆道。

  下午3点多,“祥庆”渔船所在船公司派遣的“祥庆财”渔船终于赶到,48名船员乘坐救生筏,安全过驳到了“祥庆财”上。此时,距离他们弃船逃生已过去了3个多小时。

  渔业公司总经理:

  “生命至上,下次我们还是会果断出手”

  船长是一艘船的“大脑”。在吴梦男和渔业公司同事看来,这次救援行动能够在短短一小时内顺利完成,船长李信杨功不可没。

  “他话不多,但是特别沉稳,应变能力也很强。”吴梦男告诉记者,一名船员要成长为船长,一般至少要经过十多年的历练。

  “现在年轻人干远洋的不多了,我们平时开玩笑说,船长都是宝。入职公司以来,李信杨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在船上也很有威信。”

  非常之时显担当。虽然当天风浪不算大,但大海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选择施救,也就意味着承担风险。

  “首先是对方渔船一直在燃烧,但是我们没办法判断究竟烧了多久,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吴梦男解释道,另外,对方船员的情况大家也都不清楚,在公海上,理论上来说是是非必要不接触的。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吴梦男还是觉得心有余悸。

  “海面上不比陆地,一旦出事只能看运气。”吴梦男说,“甬发1号”上当时有数十名船员,船的造价本身就高达5000多万元,渔获也值700多万,“如果因为参与救援而发生意外,即便大家都买了保险,损失也将难以估量。但不管怎么说,生命至上,下次碰到类似情况,我们还是会果断出手!”

  面对突发情况,船长指挥若定,千里之外的浙江宁波,相关部门也迅速行动。所有人同心同力,确保北太平洋上的这场生死救援顺利进行。

  “不打无准备之仗。”吴梦男告诉记者,作为宁波三家规模较大的远洋渔业企业之一,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应急演练制度。每次渔船回来,公司都要组织防火、安全、应急处置等项目演练。“事实证明,演练起到了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甬发1号”渔船仍在北太平洋上作业。顺利的话,12月份,船长李信杨和船员们就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