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社 | 困境下坚守的诚信最能打动人

2022-12-06 12:29:55 作者: 潮评社 |

   浙江省丽水市一位老人的故事,在这个寒冬升腾起一股暖流。

  她的故事昭示着诚信的魅力,这是激荡人们心头暖流的源头。

陈金英在家门口摆摊卖羽绒服(2017年11月27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01

  新华社报道说,今年12月,在浙江丽水凛冽的寒风中,92岁“诚信奶奶”陈金英的羽绒服店又开卖了。她说,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想今年卖完剩下的羽绒服库存就结束了。

  为什么老人的故事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这个故事的起源远在近40年前。

  1983年,陈金英52岁,在丽水创办了一家羽绒服厂,取名“兴华羽绒”,意为振兴中华。她以3000元起家,艰难创业。工厂经营20多年,营收一度突破千万元。

  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企业遭遇困难欠下2077万元巨款。有朋友劝陈金英破产清算,时年80岁的她却表示要自己承担。为了还债,老人将厂房低价转手,又卖掉了名下的两套房子,还了1800万元,还剩欠款277万元。

  之后10年间,陈金英顶着寒风摆地摊、开小店,到2021年,老人90岁时,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2022年,陈金英无债一身轻,在丽水大厦的羽绒服小店也将迎来最后一年的经营。

  这就是这个漫长故事的主线条。时光不过是匆匆而过,对于她而言,却是非常不易的10年。

  02

  10年如一日,陈金英勤勤勉勉,一笔一笔还清了债务。也正因她的诚信、坚韧、勤勉,铸成了最好的金字招牌。

  这个故事中,这句话最能打动人心:到2021年,老人90岁时,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可以说,即将关停的这间羽绒服小店,是陈金英老人10年诚信之路的最好见证。

  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句话,“人无诚信不立”。就是说,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

  陈金英老人在一片小店里坚守十多年的,正是一份诚信,这份执着不在嘴上,而在她心中。

  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句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天经地义”彰显在哪里?

  陈金英的“天经地义”在坚守诚信的每一个努力的日子里。本来,工厂破产时,她已近80岁,按照法律规定,完全可以通过破产清算规避余下的债务,但即使在这样的高龄上,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不负内心的道义。

  诚信是经商之本,它为此前的陈金英成就了事业。在破产之后,陈金英也没有砸掉自己的这块金字招牌。用她朴素的话说是,“这哪成啊,欠了别人钱是一定要还的”。

  这位老人十多年的努力就是在打造一份难得的诚信。

  03

  中国人崇尚“诚信为本”,这是我们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等多重因素铸就的优秀传统。

  这种诚信理念造就了中国人与人之间在漫长的时光中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也注入中华民族流淌的血液中,构建为高尚道德的组成部分。

  诚信一如一诺千金,就是说到做到,不管面临多么艰难的条件。

  与老人十多年坚守的诚信对比,现在不守诚信的也大有人在,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弄虚作假、“逃废债”、当“老赖”等失信行为时常沉渣泛起。在法律约束有限的情况下,诚信或者失信,人们面临拥有或者抛弃良知的抉择。

  能如陈金英老人这样凭借一股发自内心的、绝不辜负他人的决心树立起来的诚信当然最好了。但仅仅凭借道德力量约束的诚信,有很多时候会显得无力、无奈。

  这就需要借助法律的威力规范,让法律成为诚信的保护者。“逼迫”人们在道德的框架内履行人与人之间必需的“诚信”责任。

  且看2022年1月陈金英获评2021年度“浙江骄傲”人物时评委会的颁奖词:“羽毛虽轻,可以承载千斤信诺;还债路远,不及十年步履不停。白手起家,高龄创业,人生奋进如此。有债必还,迎难而上,不忘乐善助人,你以坚韧抒写典范,你用诚信铸就丰碑。

  或许,这是对于老人10年坚守诚信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