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尽管新冠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流行遵循了传播性加强、致病性减弱的规律,但这可能不是新冠疫情的全部故事。今年上半年,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曾表示,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往同时兼具高致病性与高传染性的亚种方向进化,只是这种几率比较低。
或因于此,饶毅在12月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明确表示,“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不能预测”。
更多争议:感染奥密克戎是否真为自限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德尔塔少还是多?
对新冠相关观点表示反对,这不是饶毅的第一次,期间还有其他研究者的身影。12月3日~12月6日。“饶议科学”在与金冬雁往来的2篇文章,是一位“新冠一线研究者”对金冬雁18则说法的反对,其主要观点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以下为每经记者整理的双方观点:
(限于篇幅,部分内容有删减,更多信息见资料来源)
一些共识:奥密克戎死亡病例依然存在且在增加,防护意识不能随着“段子”而松懈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内防疫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工作重点也从避免感染到避免重症转移。在新冠感染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尽管业内专家就特定话题的争辩没有停止,但其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地,一些殊途同归,通过辩论不断精确的表达为公众提供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指导。但也需要公众擦亮眼睛,看清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例如,12月22日,“金冬雁: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的词条再上热搜,但搜寻相关报道便可发现,其完整表达系“我推测,只要不出现免疫性超强或致病性超高的新变种,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这些前置条件是立论根本,却容易在传播中被弱化甚至消失。
另外,无论是学者争辩,还是各类科普,最重要的是落在实践上,理清需要严肃讨论的事情。比如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奥密克戎主导下的新冠肺炎的危害性有多大?人们的防护意识到了松懈的时候了吗?新冠疫苗的接种应该如何进行?因为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中,其原因是什么?在常说的脆弱人群(老人、儿童)之外,感染新冠离世的病例又敲响了哪些警钟?这些问题有些还在争辩的过程中,但主线从未改变,其中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就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