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了,那就再站起来!”这一个月,坚守在急诊科的他们,每一秒都在和时间赛跑

2023-01-05 09:28:17 作者: “倒下了,那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抢救室缓冲病房里,方金燕声音沙哑,带着浓厚鼻音,并伴随着咳嗽声。她没想到,自己第二次倒下会来得那么快,但相比前两日已经好多了,至少能开口说话了。

  “倒下了,那就再站起来。”从医16年的方金燕,急诊科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但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这一个月来,她所面临的压力是从未有过的,接诊患者人数骤增,重症人数逼近三位数,每一秒都在和时间赛跑。

  急诊科现在太缺人了

  工作量是以往3-5倍

  今年40岁的方金燕,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从医16年的她,急诊科是她最熟悉的地方,遇到过重的急的,她都能从容应对。但这一个月来,她和同事们所面临的压力是从未有过的。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急诊科一下子就成了战疫“最前沿阵地”,就诊量成倍增长,高峰时段工作量是以往的3-5倍。

  急诊科里,急迫的呼救声,匆忙的脚步声,此起彼伏。2022年12月17日,方金燕开始出现高烧,她知道自己“中招”了,发烧持续了4天,由于肾脏原因还出现了尿血症状。在这个时候倒下,方金燕急得直上火,甚至有愧疚感。

  烧一退,方金燕就迫不及待回到了急诊科,“实在太缺人了!”

  方金燕记得很清楚,从2022年12月20日开始,急诊科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急诊科每日接诊患者人数骤增至400多人,重症室人数也接近三位数。原有的抢救床位远远不够,抢救1室加床25张,2室加床8张,3室加床19张……原本放置家属陪护椅的地方也都加塞了病床,“不夸张地说,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而与此同时,急诊科医务人员相继倒下。

  “倒下了,那就再站起呗。”看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却背负着每一位医务人员的不易:年轻的同事发着低烧坚守在岗位上;刚刚退休的同事前来增援;急诊科主任连续上了两个通宵班,仍在坚持……

  别说吃饭、上厕所,急诊医生们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喝水了吗?”成了现在方金燕和同事们打招呼的开场白,“很多时候,大家累得很想喝口水,但根本停不下来。”大家都清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秒都在和时间赛跑。

  第二次倒下来得那么快

  患者没放弃我们更不能

  方金燕没想到,自己第二次倒下会来得那么快。

  2022年12月28日,在重症室忙了整整一天的方金燕,没有摘下过防护口罩,没喝过一口水,也没上过厕所。夜里,头痛、冷颤……前几日熟悉的症状和感觉再次袭来,方金燕又一次倒下了。但这次,她只休息了两天,就回到了重症室。

  烧是退了,但方金燕的嗓子发不出声音,几乎没法说话。于是,她被暂时安排在了抢救室缓冲病房,整理近期积压的病历,“随着重症患者增多,抢救室缓冲病房相当于在重症和普通患者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

  今天(1月4日)一早,方金燕跟着急诊科主任一圈查房下来,部分重症患者已经好转,可以脱离呼吸机收住普通病房。每一个这样的好消息,对方金燕和所有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信心和动力。

  方金燕印象很深,在急诊科,有一位重症患者从当地转院到杭州市一医院,但他毅力很强,能趴着就趴着(俯卧位),目前已经转去普通病房了。“患者都没有放弃,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更加不能放弃。”方金燕说。

  这几日,急诊科的同事基本全员返岗了。“我们没有拒绝过一个患者,也没有放弃过一个患者,我们仍以最快的速度收住病房……急诊床不够,地盘不够,院领导组团来救场,坚持、奋斗,一战到底。”方金燕发在朋友圈里的这条内容,点赞上百,她坚信,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