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社 | 就业到底真的难还是并不难?

2023-03-03 14:25:03 作者: 潮评社 |

   3月1日,一则“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000”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有网友评论“眼高手低”,也有人称“文科就业面确实窄”。

  对此,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就业机会和薪酬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文理科,而是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无论文理科都需要提升综合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图源网络

  01

  随着去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千万,就业难成为笼罩在人们头顶的一片阴云。

  当人们从需要就业的人数来判断就业难的时候,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考量,那就是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以及更重要的因素:就业观念。

  对于文科就业面窄、文科薪资低等说法,倪闽景认为是一种误解。

  “不在于文理科的问题,而在于自身与岗位的契合程度。”他说,“无论是文科理科,文科生要加强科学素养,理科生也要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都很重要的。”

  在他看来,工作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文科生也要有科学知识,有信息方面的技能。如果是纯文科学习,要么是工作以后再拓展学习,要么是大学可以对原来的课程做些调整。”

  最根本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学习的东西不可能使用一辈子,进入工作必须开始新的学习。”

  这话说起来容易,对于一些人来说,与最终落地隔着万水千山。

  02

  就在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这是从供给端考量的数据。而需求端同样需要考量。

  就在此前的2月25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人社部门共同举办了“2023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大型招聘会”,这是2020年以来上海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线下招聘会,提供招聘岗位超过2.5万个。

  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大。

  以此类推,需求端也在经济疫情式微后崛起的时候开始膨胀。

  那么,就业是不是一个特别前提下的“伪命题”?

  据一些部门统计,各类岗位供给量其实远远大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如果说想就业,不挑相应的单位和岗位的话,都是能就业的。

  那么,就业有了一种弹性的性质。所谓“难”本质上难在意愿与岗位的错位和撕裂。

  03

  现实也的确如此。

  如果认真思量周围那些“高不成低不就”四处寻找彻底满足自身职业需求的大学生,就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那就是,并非真的无事可做,无业可就,而是自身就业观念发生了扭曲。

  教育不只是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特点是具有通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这些东西在工作当中是很重要的。

  正如倪闽景表达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工作有长期促进作用。

  对于宁可待在家里啃老或者四处逛游、感觉岗位对不起自身能力的毕业生来说,恐怕这个难会导致以后更难。

  因为,如果不从基础岗位做起,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继续学习可以提高自身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被社会淘汰的可能性会逐步加大,最终徒叹奈何。

  入职初期可能是人才培养阶段,往后随着贡献增多,收入待遇也许会逐步提高。

  因此完整解读这位专家的前言后语,才能理解“就业难”不是真的很难,而重要的恰恰是不应该逃避。

  要考虑的是,这个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有没有发展前途,要考虑将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心仪的好工作,但起点并不代表未来。只要真的是人才,努力工作,其发展空间自然会很大。

  从这个角度分析,所谓就业难不是真的多难,而是你是否愿意接受现在,开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