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一座“自带流量”的城市。据官方统计,当下,在这座城市里,每24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主播;每12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直播相关行业。庞大且完善的电商直播产业集群吸引着怀揣梦想的人们,但感性的同时,理性,也助推着我们深入思考。潮新闻推出专题策划《网红“杭”行》,试图从多个层面,剖析一个产业与一座城,要如何融合,才能经久不衰的“网红”下去。
德寿宫外一景。 记者 倪雁强 摄
杭州这座城市的网红基因发源于淘女郎时代,根植于浙江的块状经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杭州网红经济不仅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也在不断更迭出新的网红经济模式。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杭州如何才能“长红”?始终值得我们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思量。
杭州,为何“红”的与众不同
在国家信息中心国际信息研究所、中房研究院ICR高级研究员、雅颂城脉创始人秦刚眼里,杭州是一座“烟火气”、“书卷气”、“艺术范儿”兼具之城,也是真正的消费之城、流量之城、包容并蓄之城,“这里将城市韵味、独特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方式很好地融合了起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良好的民营经济基础、完整的产业生态以及平等开放的城市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比较理想的城市模型,浙江很多小城也是如此,在城市发展方面,走在了中国所有城市之前,到过杭州的外地人可能会感慨‘我们怎么把生活过成了那样?’”
杭州,作为一座“自带流量”的城市,从历代文人墨客的热捧中,便可窥得一斑——无论是苏东坡游湖饮酒时即兴而作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是寄托着白居易对杭州眷眷深情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零零总总,杭州,在历史岁月中总被人们口口传颂。
杭州,西湖景区游人如织。 记者 于诗奇 摄
也正由此,杭州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网红城市基因,使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融合出了别样的金名片:它的闻名于世靠的不仅是人文底蕴,更是加载了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超链接——大量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此落地生根、诸多顶流网红和MCN机构(网红经纪机构)随潮入驻,更让杭州破解了流量密码。
秦刚认为,杭州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是基于其发展模式,这值得中国其他城市思考借鉴,在吸引年轻人、吸引人才方面,杭州是成功的,能明显感到杭州是个极具创造力的城市。
“如今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摆脱过去的网红思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不管是从城市的外在形象、城市标识、城市气质还是城市内在竞争力上,都是‘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秦刚表示,网红现象是互联网时代流量经济的外在表现之一,利用流量经济和流量红利打造“网红城市”有助于提高城市辨识度,这也是近些年“网红城市”增多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杭州正在摆脱单纯的“网红”标签,延伸更多产业领域——一直以来,杭州都致力于给自己加以更多的光环,给这座城市的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所以,城市的文化积淀和产业链的互相扶持,是促成杭城独特走红的原因之一。
杭城一角。 记者 倪雁强 摄
走红之后,更需看到问题的B面
看到A面,也必须看到B面。
目前,北上广深等四个特大城市,以及杭州等十多个人口数量在千万上下的超大城市,正面临转型挑战,“网红城市之‘红’的背后靠的是流量支持,它植根于流量经济和流量思维,目的是短期内形成吸引力、关注力,但是仅有这种关注是不够的。杭州虽然是个造就‘网红’的城市,但‘网红城市’不应该成为杭州的标签。”秦刚表示,包括杭州在内的其他“网红城市”不能一味依靠“流量红利”吃饭,在追求“网红城市”的名号的同时,更应该去挖掘城市传统、城市文化特质和城市文明根脉,这才是某座城市成为千年之城的深层次基础,“中国很多城市缺乏这种状态,甚至陷入了一种守旧和自我满足的境地,缺乏发展激情。”
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智谷趋势首席研究员黄汉城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要关注年轻人追求快钱的浮躁心态,“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做冷板凳,会幻想着一夜暴富。”他认为,网红经济对一座城市最直接反馈就是能明显促进当地人口和人流聚集,带动餐饮、零售、住宿、文旅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但盲目憧憬于“网红”则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畸形化,“最近也产生了个新词,即‘新型乞丐’,用来形容网红游走街头、扎堆直播的现象。”
黄汉城指出,杭州需格外警惕网红职业过度膨胀之后,有可能会带来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并产生类似于畸形房地产经济的吞噬效应。比如年轻人对网络直播行业趋之若鹜,从而挤压到了生产性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让后者难以吸引到人才流入,“所以,我们要努力保持城市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扶持网红产业时,也不要忘记推动其他产业发展。”
因此,在无法规避的问题的现实当下,依旧有着许多问题需要解答和思量。最直接的,便是如何融合,才能让产业和城市,能相辅相成的一直走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