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15天必须出院?专家:多数患者不用住院15天

2023-03-14 07:39:25 作者: 住院15天必

从医30多年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也遇到过很多“可以出院但不愿意出院”的患者,因为医患双方对于出院标准的不同理解。医生手里掌握着患者各项生命指征数据,往往是基于患者体征作出的出院判断,但患者则是凭借自身主观性感觉,很容易出现矛盾。尽管患者不想出院,但医生清楚可以出院的病患继续住院对病人实际帮助有限,医院也不能无限制的收留已经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也有同感:“肺癌按照正常治疗,一张病床一个月可以住八九位病人,但如果一位病人完成治疗后不愿离开,甚至想等伤口疤痕都愈合才放心,其他排队的患者就会被耽误。”个别患者觉得在医院里安全,甚至把医院当成养老院,这是对其他患者的不公平。

承担康复治疗的,

不应该是三级公立医院

李志强解释,一些患者认为,“开刀了就要等到拆线”“见血了就要等到伤口愈合”。但其实病情平稳后的康复期真正应该承接的不是三级公立医院,而是康复机构或者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

在提起住院时间和病房周转率时,上述某三甲医院肝移植专家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起13年前去欧洲访问时看到的场景:那家医院里,所有骨科患者不住院,连关节置换都不住院。大医院只负责手术,康复锻炼和换药等问题留给社区。“归根结底是提高了优质医疗机构的床位和手术周转率。目的是提高疑难杂症患者救治水平和救治效率。”

为了解决大医院住院天数的问题,多位专家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医院的承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医院住院难的问题。

张海波举例,“如果患者术前达不到手术标准,需要住院调整两三周,就会建议患者来大医院门诊、专家门诊或特需门诊咨询一下专家方案,然后回到当地就近的医院调整心功能、营养状态等,这样既安全,又节省医疗资源。这也符合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各级医院各负其职,各自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技术互补,从社会经济学角度也会节省费用。另外,很多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也避免资源浪费。从患者角度,很多患者,尤其是外地患者,都有个体化康复的需求,所以心脏康复也是越来越多的刚需,这在欧美国家都已经是达到发展成熟的模式。”

王行环也表示,大医院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收治疑难、重症、相对风险高、需要高水平手术,等基层医院处理困难的病患为主。病人不仅要转上来,更要转下去,逐步形成成熟的分级诊疗格局。

对于特殊患者,

不应将住院天数与参保结算挂钩

“住院不能超过15天”的情况确实存在。

八点健闻2019年发布的文章——《一位89岁老人的最后44天:严重中风后被迫辗转四家医院》中提到,一位89岁老人突发中风后,因“医保规定住院不得超过15天”被迫转院四次。人民网2021年12月报道,在“领导留言板”中,也有网友反映医保住院每半个月要出院再入院问题。

除了上述这类特殊患者,一小部分手术后出现感染等情况的患者也可能面临住院超过15天的情况。他们该怎么办?

上述某三甲医院肝移植专家称,目前,还是有一部分患者需要在术后多观察,医院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应该予以特殊照顾。

以肝移植手术为例,一位肝脏受者至少需要住院三次,一次是术前评估,大约2~3天,第二次是移植手术,正常是至少需要两周住院时间,有的更久,甚至一个月,因为排异反应要观察1~3个月,用药不稳定也会有紧急情况;第三次是术后复查,大约住院1~2天。因为有第一次和第三次的天数平均,肝移植中心的平均住院天数才不至于“拖后腿”。

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晓提出《关于规范大病患者病床周转率政策的建议》,参保患者入院治疗、出院结算,本是惠民之举,但如果患者病重,需要持续在医院安稳救治,就不应将住院天数与参保结算问题挂钩。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勇在调研中发现,“住院15天就得出院”的内部规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识别的出入院标准。

朱同玉也向健康时报记者表示,除了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外,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出院和转院标准也很重要。医患关于出院问题容易出现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等,另一方面,相关标准和规定也不够完善。应建立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各定点医疗机构出入院标准及相关争议解决程序,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

此外,现有医院考核指标应增加更多灵活性。如医疗机构现有考核评估中,平均住院天数、病床周转率等均为重要指标,对于有些复杂疾病和病种,如器官移植患者、肿瘤患者,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考核之外给予更多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