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社 | 如何把校园欺凌事件消除掉?这位母亲的做法理性

2023-03-16 12:28:52 作者: 潮评社 |

   这不是一个让坏孩子受到最严厉惩罚的、令人解气的故事,却也折射出当今教育失职在个别地区引发的负面影响。

  因此,这个故事成为大众非常关注的新闻。

(苏迎澜和家长们发起的反校园暴力联名信)

  01

  这个故事放在当今足够“奇特”:一个60人的班级,被分为了两个“国”。

  一边是经常打人的学生,另一边是可能被打的其他同学。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云南西双版纳州一所小学的班级里不断发生欺凌事件。家长们愤怒,但大多在老师的调解下忍耐,还有人为了避免孩子被欺负,默许他们加入打人的一“国”。

  一位母亲——苏迎澜的加入让事情有了正向的变化。这位母亲是上海一家单位的主管,得知自己的儿子小逸被围殴后,她在几天时间内熟悉了相关法规,一一联系其他被打学生的家庭,发起了一份反校园暴力联合声明。经过与校方的几场谈判,最终,学校同意对打人的学生开具处分。

  为了减轻对班主任和学校的影响,这位母亲没有选择报警或向上级部门反映。她的做法是理性的。

  据她介绍,遭遇欺凌后,对于如何面对和处理施暴的同学,10岁的儿子害怕而犹豫。但他能肯定的是,道歉是没有用的,暴力还是会再次发生。

  这样的处理方式或许并不完美,但她想和孩子走出一条路来,在面对校园欺凌时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的另一条路。

  这位母亲的认真果然导致另外一种让人欣慰的结局。

  02

  这个故事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上初中时,她的儿子小逸就曾遭遇校园欺凌。那时他成绩好,又是外地人,班里的同学经常打他、抢他的钱。告诉老师没用,父母也不管,他想过退学。

  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加入校外的坏小孩团体,逃课、变成打架更厉害的人,但成绩从此受到影响。

  这是一个受过类似伤害的学生。

  而作为母亲,她这次想要的结果:一,小逸的心理状况恢复健康;二,惩罚打人的孩子;三,法治进校。

  围绕目标,她开始了解反欺凌的相关法规,查清事件真相,了解班里是否还有其他孩子被欺负。咨询律师,联系媒体,发动身边的同事搜集与校园暴力相关的所有资料,看其他被欺凌的孩子妈妈分享的心得。

  梳理资料的过程中,苏迎澜了解到这些行为对应着“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她把小逸的经历记录下来,分类整理成文档,为后续与学校的交涉作准备。

  这是一位负责任且理性的母亲。

  最终的结果是,学校接受了她提出的几点要求:给经常打人的学生记大过处分、对其他打人同学进行通报批评,针对小逸被打的事件出具情况说明,以及在校内开展反欺凌科普活动。

  这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03

  校园欺凌事件尽管在现在越来越少,但性质和负面影响更显得恶劣。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父母不能在身边的地方,这类欺凌事件还时有发生。

  校园欺凌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学校管理松散,老师责任没有尽到,校园外管理不暇,父母不常在身边,等等因素。

  这依然涉及到教育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存在失职的责任。

  校园暴力倾向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因为它多数发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脆弱、需要依赖家庭和学校时。这个阶段的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大的身心伤害,严重者,会影响受伤害者一生的性格。

  这位母亲以理性的方式去解决校园欺凌事件,有礼有节,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而这个事件给予社会的警示更多:需要引起家庭和学校的一致重视,并把这类恶行扼杀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