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虽然以儒为尊,其实外儒内法,而汉初的几个皇帝,都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来管理国家的,这样的大环境,让读书其实在宋以前也分为了很多流派,汉除了儒家经学,很多道家的读书者,都是隐居山林中,潜心学问的。
哲学思想的百家齐鸣,造成了人们对所学内容都有反思的意味在里面,痴迷在学习中的意义被质疑所取代,大量道家如五斗米教甚至黄巾教的兴起,和儒家的学问一起充斥世间,人们没有统一的哲学标准,痴迷自然也是罕见的。
2.魏晋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兴起
佛教在南北朝,玄学在魏晋都风靡一时,这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怎么可能产生过度痴迷儒学的人物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不能是佛经中自有黄金屋呢?学派林立,空谈风靡成为了时代的特征。
而玄学的特点是悟性,他不像后世的理学一样在于博览群书,他是一种哲学思辨的技巧,我们看到的竹林七贤每天喝酒学驴叫,哪个下死工夫去钻研书本,这还是魏晋顶级的读书人,这样的氛围怎么会产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人呢?
博览群书对于玄学来说,本身甚至都算不上一种正面的肯定,毕竟玄学是重感悟轻钻研的。
3.理学垄断才是全民学习高潮的基础
国家肯定文人的重要,统一的儒家一枝独秀的学术氛围,大量书院的普及,这才形成了全民读书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正循环的关系,书院越多,读书的人越多,作为统一教材的儒家理论的神圣性越凸显。
国家对读书人和文官的重视,又造成更多的人去读书,这种循环已经非常类似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了,宋的科举成为了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配合对武官的削弱,除了读书减少其他通道晋升为官员的可能,宋的一套组合拳下来,产生的才是空前昌盛的文风,这很可能是统治者故意为之的,对文官的纵容,对读书病态的推崇,客观上大大的提高了宋朝统治者统治的安全。一个九岁的孩子说出万般皆下品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结语:
为什么宋代以前,读书人对读书没有那么痴迷?或者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宋代读书人对读书那么痴迷?
答案呼之欲出,宋庞大的科举基础,相对前朝公正的取士态度,对状元郎的爱护,殿试皇家恩泽的显露,这一切都是好男要读书的活广告。在宋朝不但要读书,并且从小就要读好的书院,宋代大力的推崇这一套读书的体系,都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是宋整个统治维系的基础。
正因为前朝不可能有宋朝这样教学兴国的理念,所以才不可能有读书那么痴迷的风气,华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书生治国的,我们国家很久以前游侠很多,浪荡子很多,军中豪杰也很多,宋只不过出于统治安全的需要,才把风气狠狠的改造了一下。
笔者可以说,这种改造效果出奇的好,对于宋以后的文人,哪怕在思想禁锢到极致的清,对于唯有读书高都是认同的。那么这种求学态度对于民族命运是否完全是正面的影响,就很难说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史记》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