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扶持、别具一格、辞藻华丽,东汉时期为何盛行“浮夸”文风?

2020-10-14 15:23:32 作者: 皇帝扶持、别

窦宪专权以后,东汉就开始走向没落。而张衡还是追求这种风格,其实就是在讽刺朝政。

(三)、丰辞缛藻、穷极声貌

“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汉赋本身就是华丽繁艳文章的代表。其中,可以分为骚体赋还有大赋和小赋。骚体赋主要还是为了追求屈原的境界,通常会在后缀上加“兮”。而大赋,则往往都是成千上万的字数堆砌而成。像司马相如还有张衡等,都擅长此类。小赋,则缺乏思想感情。

1. 笔落惊风雨

《文心雕龙》“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中大都以稀松平常的事物为主,当然也会融入许多神话色彩。但是语言若太过于平淡无奇,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而运用大量的华丽辞藻,则会为其增光添彩。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文章本身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深意。否则,即使文笔再好,用的字句再斟酌,也不过是一篇各种词汇堆砌出来的精美的壳子罢了。

其实,华丽辞藻的文风才是最考验作者的。需要掌握很多知识,也得对辞藻的运用稔熟于心。不然做出来的文章,都是些空洞无物之篇。很多平淡的事物,加上一两个字就会变得引人注目。文章的曼妙,便在于精巧。虽然会显得整体雍容华贵,但也总是好过稀松平常,使人缺乏阅读兴趣。

2. 诗成泣鬼神

“岂营丽辞,率然对尔。《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对仗工整的骈文丽辞,也需要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这种追求对偶的文学形式,自先秦以来便有之。

而秦朝因为存在的时间太过短暂,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形式,所以也没有出现文学断层的现象。西汉以来的文学家们,自觉的向这方面靠拢。“词长于理,声偶渐谐”,为了追求工整很多文人都刻意的去取用各种生僻文字。

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家都想往骈偶方面去靠拢。而“词长于理”,就是说骈文丽辞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衬托。自从汉安帝继位至汉灵帝的百余年中,汉赋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再去用班固所提倡的以雍容揄扬地颂圣为特点的大赋,已经不合时宜了。

不论是抒下情而通讽谕或者宣上德而尽忠孝,都非常容易给他人留下口实。雍容华贵之词,是与当时的环境所衬托的。而社会堕落腐化以后,很多正直的文人已经不愿意再去用华丽的辞藻为自己的文章点缀。

结语:

《文心雕龙》“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崇尚华丽辞藻,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产物。汉赋,丽辞还有骈文,都是基于此所演变出来的。直到唐朝早起,这种影响还并未消失,所以韩愈才会不遗余力的推进古文运动。藻丽文风的盛行,和当时的环境以及统治者的支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