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兄弟义薄云天,关羽和张飞为了刘备可以舍生忘死,刘备为了关羽张飞宁可放弃兴汉大业,连貌美如花的孙小妹也不要了。这哥仨的情义真可感天动地,但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之间毕竟有君臣之分,他们之间也不能把啥话都说得太直白,有时候相互之间也要用各种形式进行暗示,我们可以笑着把他们这种暗示看做斗智。
在刘备入川之后,关羽也曾跟刘备斗智,如果关羽赢了,就能确保荆州不丢——当时关羽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找借口入川换岗,有读者对此事大惑不解:刘备诸葛亮为何极力阻止关羽入川?刘备相信兄弟可以理解,诸葛亮为啥出来搅局?
既然说到桃园三结义,读者诸君就知道咱们今天的依据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不管是在演义小说还是三国正史中,刘关张的兄弟情义都是毋庸置疑的:关羽被害后,刘备
“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
孙权惧怕刘备复仇,开出的求和条件还是很有诚意的:
“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
但是一心替兄弟报仇的刘备连诸葛亮的面子也不给了,他先是把诸葛亮的劝谏表章摔在地上,然后又对诸葛亮的大哥喊打喊杀——鱼水关系怎比得上兄弟情义?
在演义小说中,刘关张三兄弟的情义感天动地,但即使是兄弟之间,也会闹些小别扭,大家也都有自尊心和小想法。饭铲总会碰锅沿,舌头不能不碰牙,张飞也曾对刘备发脾气:
“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
面对三弟的指责,大哥刘备马上表态:“我跟你一起去,共伐东吴,以雪此恨!”
从这些事情来看,刘备和张飞的作法,都令人感动。但是在此之前,刘备跟关羽还是比较客气的,两个人之间也闹过一些小误会。
在吕布死后,关羽自信打遍天下无敌手,看谁都像插标卖首的,刘备很给他面子,什么事情都是商量着来,从来不肯直接下命令。
刘备入川受挫,要从荆州紧急抽调援兵,但是荆州必须有人留守。诸葛亮赵云威望不足,张飞喝酒误事,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就是二弟关羽:擅长水战,比赵云有威望,比张飞更稳重。
为了让关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遵命留守,刘备采取了比较委婉的方式暗示关羽,这一点连诸葛亮也看出来了:
“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
一听诸葛亮解释,关羽也理解了大哥的苦心和对自己的尊重,于是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
刘备本可以直接下令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而让关羽留守,但刘备是一代枭雄,他是想让关羽主动承担这个重任,也要让诸葛亮主动交权——毕竟坐镇荆州位高权重,也算事实上的荆州牧。所以刘备用一个关平送信这个方式,表明了对关羽的完全信任,要是换做别人,是要有儿子留在刘备身边当人质的。
这就是刘备的帝王之术,让关羽心甘情愿地替大哥看家护院,而关羽成为荆州之主后,有点膨胀了,他先是要入川跟马超比试,后来居然拒接刘备给他的前将军、五虎大将之首封号,而且是勃然大怒,连将军印都不接。
看起来关羽这件事做得实在是太过分了:拒接将印,等于抗旨不遵,说轻一点是不尊重大哥,说严重一点就是有不臣之心。
关羽熟读左传,深明春秋大义,而且也绝非莽撞之人,他这么做实际是另有目的,这目的他早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就已经表达出来了:离开荆州入川,请主公大哥另派人坐镇荆州。
我们细看《三国演义》原著,就会发现关羽已经有点位高权重尾大不掉之嫌了,甚至连孙权也不怀好意地要跟自己联姻——孙权那厮一贯喜欢把别人放在火上烤,他要跟关羽联姻,实际是把关羽摆到了一方诸侯的位置上,跟刘备平起平坐了。
高处不胜寒,关羽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所以他使性子发脾气,就是想让刘备把他调到身边,但是他的一番苦心,都被诸葛亮给搅合了:要入川跟马超比试,诸葛亮一封表扬信堵住了关羽的嘴;拒接前将军印信,也被诸葛亮面授机宜的费诗说服了。
后汉三国时期,可没有现在的通信方式,再加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关羽跟刘备沟通十分困难,所以他想入川跟大哥面谈,最好是“赖”在西川不走——还是跟大哥打仗痛快省心,在荆州军政一把抓,每天案牍劳形,连刀法都生疏了。
关羽想入川,甚至采用了极端的办法,但是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下,关羽的愿望落空了,关羽也知道自己错了:已经成了事实上的荆州牧,再跟大哥发脾气,会让兄弟情义出现裂痕,所以他才会对地位低微的费诗“再拜”——这已经是超常规的礼节了,他对刘备也不用再拜,一般拱手行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