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扬州的大明寺内,有一座鉴真纪念堂,这里纪念的是中日文化史上的不朽人物,历经磨难、六次东渡扶桑的唐代高僧鉴真大师。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鉴真14岁出家,20岁到京城求学,26岁归来。此后数十年,他在江淮一带建造佛寺、传教讲学,遇河架桥、见病施药。这种平静的传教生活一直持续到鉴真55岁那年。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两个日本人从唐的京城长安风尘仆仆来到扬州,在城西北的大明寺拜会了鉴真,邀请他到日本去传戒。鉴真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开始了为期十一载的东渡壮举。
前五次东渡,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历经磨难,均以失败告终,特别是第五次东渡,鉴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66岁的 鉴真应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和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方等人的恳请,再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盛大的欢迎。
鉴真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763年鉴真在日本招提寺内圆寂。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时任佛教协会主席的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扬州建造纪念堂,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精心设计的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