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实验舱转位成功,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br>三舱就位 筑梦苍穹

2022-11-04 09:44:54 作者: 梦天实验舱转

  “中国空间站不是自己在飞行,它的背后有完备、强大的航天体系的保障。”王翔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认为:“要依靠自立自强打破封锁,瞄准前沿系统谋划,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站组装建造方案。”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利用舱段交会对接和转位机械臂进行平面转位、研制大型组合机械臂并与航天员协同进行舱外大型设施构建”方案。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总体设计方案,可以使我国在没有航天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完成积木加桁架混合构型的大型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未来,还能够在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扩展舱段的组装。同时,早在空间站任务起步之初,他带领技术团队持续攻关,使空间站系统核心元器件实现全部国产化。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告捷,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这枚身高54米、起飞重量近850吨的大火箭,自此成为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指定“专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总体部某研究室副主任冯韶伟当时作为发射场现场观察组成员,既是火箭起飞时试验队中距离现场最近的人,也是火箭起飞后第一个到达发射塔架的人。熟悉火箭每个部段的他说,为了满足大吨位的有效载荷入轨需求,“长五B”攻克了低温火箭零窗口发射、大推力直接入轨、大直径舱箭分离,以及20.5米长整流罩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我国低轨运载能力达到25吨的突破。

  实际上,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科技活动。2021年5月19日晚,距离天舟二号发射不到3个小时,某个压力值参数出现异常。两度推迟意味着加注的推进剂必须两次泄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低温推进剂泄回,零下183摄氏度的液氧加注是风险,泄回是更大的风险。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和运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全力完成故障排除和长征七号火箭推进剂“三加两泄”工作。全体科技人员连续坚守岗位长达70余小时,终于让液氧安静地回到了贮存罐。随后又争分夺秒进行故障归零,终于在10天后夺取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把中国空间站建成我们心中最理想状态就是我们的理想。”在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完成之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项目办计划经理刘慧颖回想起,对于怎么提高空间站应用支持的能力,怎么最大程度提高应用试验开展的效率和效益,会议室常常灯火通明,研究讨论彻夜不休。

  据介绍,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同时,还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以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以及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3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有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应用”就是基于空间站提供的舱内外空间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中国空间站的建设目的正是建成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探索提供重要平台。目前,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被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也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本报记者 余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