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身边的评话先生:讲天讲地60年

2020-10-12 05:16:51 作者: 福州人身边的

上了年纪的福州人对于旧时的高台说书尤有印象:百姓家遇到节日社火、红白喜事常会请人说评话。时候一到,评话先生风雨无阻送书上门。东家在祠堂、巷口、院落搭起小平台,摆好桌椅,招待友邻。常有书迷步行数里前来,站着听书数小时,堪称“铁粉”。

岁月变迁,高台说书虽然逐渐稀少,但乡愁所系的福州评话依然在我们身边。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于传统曲艺的长期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像林民璋这样的评话先生一直在坚守传承。

▲林民璋

几十年前玩转“谐音梗”

福州晚报记者近日拜访了家住台江河下街的林民璋。“依璋师”在福州曲艺界算是一位名人,这位“40后”精神奕奕、声若洪钟,状态犹如40多岁的中年人。他说,到明年他就从艺整整60年了。

林民璋出生于1948年,13岁时参加闽剧团招生,因被挑剔声音不好,转而学了评话。他跟了一位女评话先生,先生将“湖广武昌府”教成了“湖广无昌府”。“武”和“无”在福州话中的读音迥然不同,一名台江老人听出错来,当场给林民璋指正。这件事让他认识到评话先生素质的重要性,也为他后来走上“创作型”之路埋下引子。

到了1964年前后,当时要求评话先生讲“现代书”,曲艺团也开始办写作班。林民璋如鱼得水,最早教他评话的女先生此时已无书可讲,只好反过来求教学生林民璋。当年她只教了林民璋一本老评话,而这一次他教了她三本“现代书”。

在创作上,林民璋是认真且有激情的。有一次,他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内容在他脑子里萦绕了两三年,然后开始写评话。他常常写到深夜,躺下后又冒出灵感,翻身起床再写上一段。

在作品中,他大量地使用了中药名“谐音梗”。因为没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参考,他便在药店的药柜前斟酌了一星期,最终巧妙地将“大黄”“女贞子”“三七”等数十味中药的名称嵌入作品,颇有妙趣。

▲林民璋珍藏报道他的福州晚报

评话先生的幸福与遗憾

林民璋后来离开了曲艺团,活跃在民间舞台。2010年,福州电视台方言节目《攀讲》让他成了电视熟脸。他主持的小单元《依璋碎讲》“讲天讲地”无所不包,这个节目甚至拥有一个百度百科词条。

《攀讲》制片人对林民璋的评价是,“他对艺术很有见地,也很有要求,自己还会创作。从他嘴里讲出去的东西,哪怕熬夜再晚都会自己加工。普通素材经过他二次创作会脱胎换骨,这一点相当难得。”

林民璋最自豪的是,他有许多“高水平”书迷,有干部也有教授。这些知音让他收获了职业的幸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淡出评话舞台。70岁后,他离开电视台,但依然心系福州方言的传承。他说:“过去人们常说离土不离腔,现在很多福州人没有离土也离腔。如果想传承福州话,要从幼儿园抓起了。”

记者了解到,下周六起,他将应约在上下杭舒叙茶馆主持福州乡土文化交流活动“依璋师漫谈”。评话先生的故事还将延续。

END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陈暖/摄

新媒体编辑 王杨林

监制 管慧 危砖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