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领略多彩客家文化

2022-11-08 11:16:18 作者: 走进广东中国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外观。

(本文图片均由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

唐代水车窑青釉双系壶。

  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在海内外分布广泛、影响深远。广东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在1994年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位于梅州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2008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这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以及梅州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追溯客家来源

  来到梅州市东山大桥北端,一座两层牌坊结构的圆形大门映入眼帘,大门形似客家土楼,门上题有金色大字“中国客家博物馆”。

  穿过大门,可以看到一口水井,井栏刻“饮水思源”4字,寓意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对“根源”相当重视,时刻不忘“根本”。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内设有基本陈列“客家人”和“梅州史话”。“客家人”分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从地缘、血缘和文化的联系来诠释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全面梳理客家民系的发展脉络。“梅州史话”以“先秦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梅州历史名人”“红色土地”6部分讲述梅州客家的形成和梅州的人文历史等,展示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入主馆一楼大厅,墙上一个大大的“公式”字十分醒目。“公式”在客家话中是第一人称“我”的代称,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客家话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是沟通各地客家的重要纽带。

  从两晋之交(317年)起,为躲避战乱和社会动荡等,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徙,“客家人”源流篇详细解读了这几次迁徙的历程。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越黄河,跨长江,沿赣江上溯至江西赣州,越过武夷山到福建长汀,最后来到粤东深山——梅州,然后又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展现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广东是客家人最多的省份,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等地也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客家人,还有大量客家人散居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族谱是一个宗族或家族的谱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在迁徙的时候,对族谱、家谱十分珍重,把族谱当作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载体。馆内展示的一些族谱,记录了本姓本宗始祖、世系、故居地、迁徙地、先人创业、家族发展等情况。

  姓氏是代表个人或家族的符号,堂号则是承载这些姓氏文化的标记。展厅里有一个电子互动屏,可以翻阅百家姓谱,观众可从中了解关于客家和姓氏的知识。

  展示客家民俗

  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到所至之处,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馆内采用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民俗,让观众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文化魅力。

  在“多样民居”展厅,展示了圆形土楼、四方土楼、围龙屋等多种典型客家民居的建筑模型。不同的客家人聚居区,为什么会选用不同的建筑样式?在这里会找到答案。闽西地区历史上比较闭塞,交通不便,家族武装冲突和匪患很多,这里的客家人选择了圆形土楼这种易守难攻、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围龙屋在广东的客家聚居区十分常见,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为半月形房舍建筑。两个部分的接合部位由一块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砌起一堵石墙。这样的民居建筑,兼顾了生活、生产和休闲的需要,体现出客家人的智慧。

  展厅里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构件。清乾隆年间的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形,通体暗褐色,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重达数千斤。一组晚清黑漆木雕描金镂空花卉人物纹隔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隔扇共有8扇,高317厘米、宽53厘米,每扇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均有上下涤环板和隔心(或裙板),结合浮雕、通雕和漆画等装饰手法,色彩对比鲜明,风格华丽庄重,应为宗族祠堂里使用的隔扇。涤环板浮雕祥云、瑞蝠状吉祥纹饰,用漆画绘制兰莲松等吉祥花木、博古图和棋盘、书卷、如意等。裙板用8幅人物故事图表现了一个寒门子弟经过多年苦读,外出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并兴旺整个家族的励志故事。隔心采用通雕工艺雕刻奇石、茂树、繁花、喜鹊等,表达了希望家族枝繁叶茂、富贵强盛的美好寓意。

  擂茶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食,既是客家人的日常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据史料记载,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展厅里还原了客家擂茶场景:两名身着蓝衫和围裙、头戴黑底白花头帕的客家女子正在方桌前制作擂茶,桌上摆放着擂茶所需的各种原料。据介绍,制作擂茶时,先把茶叶、芝麻放入擂钵,用擂茶棍沿钵内壁有规律地旋磨,再加花生仁继续旋磨,擂茶过程中不断注入少许冷开水,直至磨成糊状。吃时冲入沸水并搅拌,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类、青菜,一碗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擂茶就做成了。

  感受非遗风采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恩元第内,设有“乡愁映像·一客一故乡”主题陈列,分为“乡音”“乡饮”“乡风”“乡艺”“乡情”“乡信”6个部分,全面展示了梅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介绍,梅州目前已申报300多项非遗,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狮舞(席狮舞)、广东汉乐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