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br>北大青年考古队:在田野上探源中华文明

2022-11-15 10:32:34 作者: 授业于田野之

  “青年考古人要耐得住性子,还原全面、真实、鲜活的中华文明。”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看来,考古挖掘工作是一项不可逆的科学研究过程,只有考古工作者最大限度地提取保留属于这个遗址的各类历史信息,才能够将历史文化价值阐释清楚,“这个过程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许每个人做的只是考古历程中的一小步,但日复一日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推动学科发展一大步”。

  “只有真正喜欢,才会去选择并坚持下去”

  “培养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育人目标。在考古人用双手触碰历史的实践中,保护文物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也被唤醒。

  有人说考古太枯燥,有人说考古太辛苦,为什么选择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下地挖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对何心玥来说,田野考古像是一项寻找解开历史密码的探索历程,“我们是一群既朴实又浪漫的人”。

  古今交融,把人生融入历史长河,同样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薛雅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薛雅丽的家乡是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从小就喜欢逛博物馆的她,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感兴趣,“纵观历史脉络,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但通过考古和历史我们就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走向何方”。

  前段时间,在临淄桐林遗址实践的考古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北大考古学1961级校友王明达。早在1965年,还在参加毕业实习的王明达与自己的老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发现了这片遗址。几十年过去,00后新生代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倾听着老前辈诉说往事。

  “学生们翻开泛黄的考古笔记,一页又一页的字迹里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信念和传承。”秦岭说。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于考古工作的印象是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但在北大田野考古队师生们看来,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

  “在田野里探源中华文明的日子,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取出文物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往往需要考古人员长时间趴在架子上工作,何晓歌就因为长期维持跪趴状态损伤了膝盖,导致一条腿完全无法弯曲。为了继续坚持在考古一线,她还自创了一套“圆规式起立”的姿势,以一条腿为圆心,另一条不能弯曲的腿旋转带动身体站立起来……

  不过,这在何晓歌眼中根本不算什么,“对于考古人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的老师连膝盖软骨都磨伤了还在坚持考古”。

  何晓歌记得曾有人说,田野考古就像一个分水岭,青年学生只有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田野实习,才能找到是否坚定选择考古这条路的答案。幸运的是,何晓歌在田野考古实习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核”,“只有真正喜欢考古,才可以成为最终坚持下去的人”。

  “这些年轻人坐起冷板凳来相当可以”是冉宏林对新生代考古工作者的评价。在他看来,北大考古人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方法和理念,更有踏实平和的心态,以及探求文明奥秘的执着精神。

  “每一个考古人的最终目标是把科学研究做好”。如今,考古发掘现场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比前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秦岭看来,相较于考古所带来的历史意义,一切客观条件的艰苦都微不足道,“考古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只有真正热爱,不断思考和创新,才能去发展这门学科,去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田野感受中国,责任感成为永恒的课程”

  “田野考古是一个集体项目,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学习如何完成集体性工作。”张海是前往临淄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的带队教师,他发现,在校园生活里,以班级为整体的活动并不多,导致一些学生对班级和集体的概念模糊,“在田野考古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重新凝聚成了一个真实有效的集体”。

  组建工地管理组、库房组、后勤组、伙食组、物资组……在考古工地现场,学生们加入不同的“战线”,共同维护起了整个团队的运转。

  在考古工地,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负责挖土的工人,他们往往是在农闲时节加入考古队做些零活儿的当地村民。对于青年考古队员来说,学会与自己探方里的挖土工人打交道是一门“大学问”。

  “挖土工人很容易被忽视,但正是他们和考古队员共同配合才能汇聚起考古力量,揭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在秦岭看来,田野考古更重要的意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考古工地就像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与基层群众接触”。

  工作间歇,学生会去老乡家中做客、帮助当地老人网购、体验农村生活的变化、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情况……慢慢地,实践队与村民之间产生了一种天然链接。

  “以青年的视角,向公众传达正确、全面的考古知识”,在北京大学的田野考古实习中,学生们还承担着一项公众考古任务,考古队员会前往当地小学讲解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在当地社区的考古艺术创作活动、由考古队学生负责每个月的工地参观活动……

  这段时间,吴安琨就承担起了带领小学生参观考古工地的任务。什么是探方、什么是灰坑……吴安琨把自己一点一滴的考古生活分享给当地儿童,“让考古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同样是考古专业学生的另一份责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考古工作了,我们也看到了考古工作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秦岭感觉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很多村民从对考古工作一无所知,甚至是抵触,逐渐转变成了理解、包容和加入,“由青年学生带动村民、儿童感受到考古工作与中国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这是共同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