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里说功夫

2022-12-09 11:58:38 作者: 工夫茶里说功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设立御窑厂,在永乐、宣德年间达到高峰。然而,御窑厂虽然规模宏大,产品数量不少,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万历三十六年,明神宗停止烧造御窑。民窑器物开始兴起,所出产品虽与御窑无法相比,但装饰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就题材而言,几乎不见传统的富贵图案,取而代之的有松、竹、梅、兰及螃蟹、蟋蟀小虫之类图案,被用为闽南粤东工夫茶杯。当明末清初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武夷岩茶开始出现,紫砂与景德镇瓷器开始量产,作为行茶方式的工夫茶才得以横空出世。

  工夫红茶

   英国人在《格致汇编》中将工夫茶指为一类红茶:“中国各省之茶,其味与色不同,略因其泥土、地气及茶种与采之时、并炒之法等事。最佳之茶产在赤道北二十七度至三十一度之间,其处山不甚高,为百岭山之分岭最宜种茶。西人以中国茶叶分为黑绿二种,黑者如武夷茶、工夫茶、小种茶、白毫茶等。”早期西方人将中国茶叶简单分作红茶与绿茶,认为工夫茶是红茶的一个类别。

   最初英国进口的茶叶,几乎全为绿茶。18世纪后半期,绿茶逐渐不受欢迎。我国红茶输出开始增多。日益崛起的美国茶商按照自己的认知,对工夫茶进行重新定义,指其为红茶。

   在发行量极大的《申报》上,还有将工夫茶归为红茶的报道,如:“沪上茶商各茶栈及茶行,自俄国内乱停办红茶后,绿茶交易,亦均减色。茶栈直接受亏,茶行虽不恃销洋庄,而红茶不去,巿面步跌。茶行进货,向山客采办,成本亦大。全年跌价亦受间接之损失。以是去年遂由茶行之茶业会馆提议,于本年内停办一年,以冀疏通上海存茶,现存之工夫茶(红茶名称)尚有五万余件之多”。作者在文中没有绕圈子,括号中表明,工夫茶是红茶的一类。

   当然也有反例,将红茶以外的茶叶称为工夫茶。如1939年有美国茶叶商人将进口茶叶大致分为两种:白毫茶与功夫茶(英文为PEKOI,系红茶名称,源出于粤语“白毫”的发音)。无论是国内茶叶行业,还是欧美形形色色的茶叶商,均没有统一对工夫茶的标准称谓。

   从已有资料看,工夫茶称谓出现在前,但工夫茶与功夫茶一直存在混用的情况。有操潮汕方言的学者从语音角度指出,工夫茶与功夫茶在潮汕语中发音有区别,“按潮州声韵分部,‘工’属‘江’韵,‘功’属‘忠’韵”,认定此为两者不同原因之一,所以只有工夫茶这个表述才为正解。但在最早出现工夫茶概念的武夷山茶产区,工夫与功夫的发音并无区别。

   在改革开放前,潮州工夫茶抑或功夫茶,似乎并没有今日的名气,与其并列的还有福建的汀州、漳州与泉州工夫茶。民国年间有文章称:“品茗一式,本为雅人深致,而讲究最精者,尤重闽之汀漳泉三府,及粤之潮州府为最,且其器具亦精绝。据闻用长方磁盘,壶一而杯四,壶以铜制,或则宜兴。壶仅如拳,杯则如胡桃,茶必用武夷。”这篇文章称功夫茶而不是工夫茶,说明两者混用已有时日。文章指明了喝功夫茶兴盛的大致区域,描述了茶具的材质、形状、大小与茶叶的种类。

   在工夫茶含义的转变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工夫茶语义的转化,是江南风雅之物(紫砂壶、若琛杯)与东南沿海茶叶(武夷茶)的融合创新。在一杯茶汤的起承转合中,既有茶事爱好者进行“知行合一”生命探寻的历程,又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形态。

   (作者:黄剑,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讲师、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