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为何热衷于做“书法家”?上可达庙堂,下能服务于基层群众

2020-07-23 11:11:37 作者: 唐朝人为何热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如,草书力求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追求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盛世王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文化开明。自然而然,唐朝的书法艺术也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并涌现出一批造诣很深的书法家,他们自成一体,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书法笔走龙蛇,入门三分,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今天,在快节奏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身处喧嚣嘈杂的社会中,很难不心生浮躁,如何摒弃世俗纷扰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呢?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为何不去学学唐人,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平心静气,感受这纷繁世界的最后一片“心灵净土”呢?

01.政府提供的和书法相关的职业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诚哉斯言,在唐代,就有人专门靠书法谋生,最终发家致富,光宗耀祖,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写书法不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吗?怎么写一手漂亮字还能赚钱?有这好事?没错,的确有这种好事。唐代的政治家褚遂良正是因为在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而受到唐太宗的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成为千古名臣。

不过人家这成功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为了练好书法褚遂良也下了很大功夫,毕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嘛。不过褚遂良卒有所成,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他的书法外柔内刚,下笔遒劲,与欧阳询、虞世南等人齐名,名垂青史,是后世书法学习者的典范。

唐代为政府服务的书法教师有两类,一类是书学博士,在书学从教,也就是在学校当书法老师,并教习儒家经典;另一类是侍书,为君王和皇亲国戚服务,掌管文书。褚遂良的工作便是唐太宗的“侍书”。

看看《旧唐书》中记载的唐太宗对褚遂良的评价:“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这便是成语“小鸟依人”的出处,可见褚遂良是君王的得力助手,使得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青眼有加。

02.民间的和书法相关的职业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僧的经典台词有这样一句:“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东土大唐”说的正是盛世唐王朝,小说中人物唐僧的历史原型正是编写《大唐西域记》的高僧——玄奘。

由于唐代佛教的兴盛,促使了新兴职业“写经生”的诞生。其实在这之前,“代抄写”便已经是一份历朝历代的热门“兼职”了。

常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亦然。虽然经济发达,百姓富庶,但不代表百姓的受教育水平高,文化造诣深厚。比如很多商人和“暴发户”虽家财万贯,但大字不识得几个,可是又想像那些文人墨客一样,家中存放一些史书典籍供子孙后代品鉴,给家中增添点“文艺气息”,让子孙后代多点“文艺细胞”,便要找人有偿代为抄写。

如《宣和书谱》载:“(吴)彩鸾为以小措书《唐韵》一部,市五千钱,为糊口计”,这类“抄写人”便是民间的书法从业者。

写经生是“代抄写”大军中的一员,他们主要是抄写经书,为那些一心向佛和道但又无能为力亲自抄经的人服务。他们以抄写佛经为主,也会抄写道经和儒家经典,他们的书法未必写的像宫中时候皇亲国戚的人写的那么卓越,但这样的水平足够他们养家糊口。唐人信佛,因此他们的生意很是兴隆。这些写经生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唐代文化事业的繁荣。

01.统治者对于书法颇为推崇

纵观封建社会发展史,但凡能在社会中蓬勃发展的事物,有哪样离得开统治阶级的推崇呢?

书法亦是如此,百姓爱书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君主喜爱书法。此可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据不完全统计,唐代的22位皇帝中,成为书法家的人超越三分之二,如唐太宗、武则天都十分喜爱书法。

唐太宗以史为鉴,认为不能实行“愚民”政策,因此在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的同时,也极力主张提升百姓的文化内涵。唐太宗任人唯贤,贞观年间的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太宗将书法的考核与科举制度相结合,促使大批量的士人投身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中;他很是欣赏王羲之的书法,因此便让大臣们去临王羲之字帖,极大的推动了大臣的书法水平的提升。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他开创了“明皇新体”,倡导八分和章草。这些统治者的举动,很大程度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知,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

02.书法在唐时被认为是极佳的装饰品

无论在唐代还是现代社会,书法作品都是极佳的装饰品。新房刚刚装修完,墙上都会挂一些字样“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给整个空间打造出一种古典雅韵之感,能侧面表现出室主人的雅致,是现代人们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宁静致远生活的向往。在唐代亦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