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自卯时报起 福由玉兔奉来

2023-01-23 11:13:00 作者: 春自卯时报起

  手艺的价值重新得到认可,却后继无人,父亲定然难以释怀。犹豫再三,双彦还是回来了,“放弃的当然很多,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学艺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有趣。父亲对双彦的要求极其严格,“40年来,我几乎没见过他一次笑脸,我有时甚至觉得,我这辈子没有爸爸,只有一个师父。”

  但父亲离世后,传承的重担落到双彦身上,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当年的心境:“他的爱是埋藏在心里的,他怕不严格,手艺就传走样了……”

  “走样”,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在双彦看来,目前市面上就有不少“走样”的兔儿爷产品。

  兔儿爷的形象,从何而来?

  传说有一年,嫦娥派玉兔下凡为百姓送药。玉兔化身一位年轻姑娘,不方便抛头露面,便去寺庙借了一身金盔甲。等她完成任务、送还盔甲时,因为太累,坐在庙门前的旗杆下睡着了。因为感念玉兔的恩德,北京的百姓尊称它为“兔儿爷”。每年中秋,人们都会请一尊兔儿爷回家,守护家人,次年中秋前再送走,寓意一年的灾病随之而去。“兔儿爷的旗子——单挑”“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这些老北京歇后语,就是从传说中来的。

  “现在有些兔儿爷背后插好几杆旗,甚至出现了‘兔儿奶奶’!这都是因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双彦说。

  这些年来,双彦前前后后带过十来个徒弟了。“只要肯学,我就教,但只有一点:必须学原汁原味。”他说。

  造型、做模具、制胎、打底、彩绘……泥彩塑流程繁琐,里边有不少讲究。比如彩绘,最显功力,讲究“一笔到位”,笔锋不断,连贯出气势。由于制作费力耗时,双彦每年大约只能做两三千件。

  “既然兔儿爷是中秋的吉祥物,为什么现在反倒是春节期间销量好?”告别前,我这样问他。

  “因为春节有庙会,兔儿爷能被更多人看见。”双彦的语调带着遗憾。他衷心希望,在中秋乃至其他传统节日,也能让兔儿爷这样的非遗,回到它诞生、生活过的民俗文化环境。

  民间艺术中的兔

  刘 莹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兔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还被赋予了生育、祥瑞、长寿等文化内涵,是具有多重吉祥寓意的瑞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除白兔外,玄兔、赤兔、紫兔在不同朝代亦被视为吉兆。在汉代画像石中,掌管长生与生育之权的西王母身旁就常伴有持杵之兔,为其捣制不死之灵药。

  在我国,与兔相关的最重要的文化现象莫过于人们对月中之兔的想象。银兔、玉兔、玄兔等词汇成为古人诗赋中月亮之代称,“玉兔捣药”的形象也逐渐融入民间拜月活动之中。明清时期流行于京津地区祭月仪式上的“月光马”便是一种印有玉兔持杵捣药之月宫图景的符纸。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对其有详细描述。书中不仅对月光马的图式、尺幅及使用方式作了清晰阐释,还记述了相关礼仪。与“月光马”一同出现在拜月活动中的还有大名鼎鼎的泥塑“兔儿爷”。在清乾隆时期的一幅杨柳青年画《桂序昇平》中,就用艺术手法形象刻画了儿童中秋拜兔神的场景。与老北京“兔儿爷”异曲同工的泥塑造型还见于山东济南的“兔子王”,是以黄河胶泥塑兔将军之形,制作颇为精巧,内置拉线机关,牵引可使其做出挥臂捣药等动作,增加了玩耍的趣味性。现实中小巧温顺的兔,在民间文化语义中却被赋予了广大神通,并成为一方“名产”,此中足见人们对兔这一形象的偏爱。

  在民间艺术丰富的黄河流域,流传有许多与兔的繁衍属性相关的民谚。“蛇盘兔”这一剪纸主题,其造型惯常为通体剪饰花纹的蛇身缠绕一至两圈,将兔形居于中心,构图上突出一个“盘”字,组成既和谐又具美感的画面。这些含义丰富的剪纸样子,通过民间艺人的巧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递着鲜活的文化观念。

  由于兔被赋予多种祥瑞之义,其本身也具有灵巧敏捷等特质,在民间,女子还常缝制以兔为形的衣饰物品,如兔儿枕、兔儿鞋、兔形香包、兔形布玩具、兔形挂饰等,一针一线中寄托了对生命的呵护与期许。兔形枕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三彩釉陶烧制,形制多为写实的卧兔。而陕西蒲城的一件黑兔孩枕,则被民间艺人以夸张的手法设计成双头并体的对称造型,黑色底布上以粉、绿、黄等彩线绣出花卉、铜铃等纹饰,尤其突出了眼睛部位的装饰效果,整体的色彩搭配充满浓厚的民间审美趣味。在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制作兔儿鞋的习俗,鞋前端似兔子头,绣鼻唇、红眼睛,鞋口两侧缀附兔耳造型,口沿后端则缀绣带以象征兔尾。中秋节给儿童穿兔儿鞋,其意义不言而喻,希冀幼儿如小兔般腿脚利落行动灵活。

  民间美术中的兔造型还有很多,如兔抱白菜、白兔叼花、兔卧莲花等。这些丰富多彩、天真质朴的兔形作品,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繁衍、子孙安康的淳朴祈愿,体现了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朴素浪漫情怀。优秀的民间艺术创作者将诚挚的情感表达付诸作品,传承创新,令这些经典打动人心,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

  版式设计:赵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