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2023-01-30 11:13:55 作者: 乡村文博馆

  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我萌生了在自家宅院办博物馆的想法。于是,我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把3万多件“宝贝”分门别类地展陈起来,分设狩猎、刀耕、农耕、教育、民俗等10个主题展厅。2017年3月免费向社会开放以来,这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还举办了160余场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我牵头组建“草根文化宣讲团”,以博物馆作为宣传阵地,结合馆藏优良家风、红色文献资料,以渔鼓、快板等非遗文化创新宣讲形式,自编瑶族碟筷舞《北京喜讯到瑶寨》,向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虽深居瑶山,但这个小小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却已远近闻名,被江永县关工委命名为“优良家风传承基地”、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我愿做瑶文化守望者,让这古老多彩的文化被更多人所认识、喜爱。

  保住“现代村”的“传统魂”

  讲述人: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 张少云

  在我们牛家坊,有一座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锄头、爬犁、老风箱,背篼、笸箩、架子车……各色旧家当和老物件,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农耕记忆和乡情乡愁。

  我从小在牛家坊长大,16岁跟着父母搬进城,20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那时的牛家坊还是城郊有名的“破落户”,村舍脏乱差,没有像样的产业,连个“当家人”都选不出来。2009年,镇上动员我回村当支书,老支书也带着党员跑了好几次。年底,我回到牛家坊,带着大家一起干。

  2010年城郊改造,牛家坊3个村民小组要拆迁。搬家上楼时,很多村民把废旧农具都扔了,我深感可惜,就带着村干部跟在后面捡,后来一整理,足足有几千件。

  能不能建一座博物馆,给这些见证了村史民俗的老物件安个家?我在心里盘算着。召集会议一商量,大家热情高涨,不少人当即自发“献宝”。博物馆里八成的稀罕物都是村民捐赠的,有的还成了“镇馆之宝”。博物馆2014年建成开放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个背篼我背过,那个榔头也使过”“这就是最早的粮票,如今可不好找咯”……站在博物馆橱窗前,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被唤起。

  如何让昔日农耕民俗“情景再现”?我们在博物馆东侧建起了体验区,重开老醋坊、老油坊,游客们可以上手体验古法工艺酿醋、榨油,参观结束,还可以购买油和醋带走。仅仅这一个小油坊,一年就创收十多万元。

  免费参观的博物馆,一年下来引流十几万名游客。村民们开始在路边摆夜市、卖小吃,好不热闹。可是地摊一收,总留下大片垃圾。后来,我们组织村民到银川、西安等地观摩学习,回来后统一采购小餐车,规范经营管理,建起“好吃街”,带动500多人做起了小生意。再往后,村两委又推动在这一带招商引资建起了美食街、智能观光娱乐大棚、生态餐厅、儿童游乐园等,把牛家坊打造成了3A级旅游景区,让乡村旅游人人参与、家家受益。

  最让大家开心的,就是这个“现代村”留住了“传统魂”。如今,我们又为博物馆规划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新馆,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塑好形,更要铸好魂。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本“活态”教科书,一定会越翻越精彩。

  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游客在参观胜丰村菱珑湾农民画展馆。新华社发

  在湖南资兴市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学生手工制作套花。新华社发

  安徽潜山市万涧村,规划师在展示“声音博物馆”规划。新华社发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大良沟村乡村博物馆内,孩子们在参观传统农具。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王建宏、张文攀、赵秋丽、李志臣、龙军、禹爱华、赵嘉伟、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廖莹、杨云杰、李芳、苏蕾、吕长蕊、陈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