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重要的历史只是单纯的动因

2020-09-30 18:25:05 作者: 沙青:重要的

今年的十一国庆与中秋节是同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同时也是北京晚报1980年发起主办的“新星音乐会”四十周年纪念日。这台在当年石破天惊般引起轰动的新星音乐会,是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发轫时期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是一张报纸与她的读者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历史实证。

“当我翻检着这些发黄变脆的纸片,目光触及那一行行依然滚烫的句子,我恍惚感觉,那些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日子,还在身后不远处烁烁闪亮。新星音乐会,是一代人温暖的集体记忆。”四十年前,身为北京晚报文体组记者、全程参与策划、筹备和演出新星音乐会的作家沙青,重新整理晚报复刊初期的资料时,仍能感受到当年那种汹涌澎湃的激情: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卡式录音带的涌入,邓丽君、钢鼓乐队……仿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展示新人、新音乐的“新星音乐会”正逢其时。

1980年9月23日、24日,刚刚复刊不久的北京晚报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两场“新星音乐会”,大刀阔斧“推出新人,推荐新歌”,对流行音乐的新人新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组合与展示,从而成为其后许多年流行音乐的风向标。当时“新星音乐会”推荐的以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为代表的新人以及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为代表的新歌,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又经中国唱片社发行上百万张现场实况唱片,由此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的流行音乐热浪。国内音乐评论界认为,“新星音乐会”正式宣告了新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

由一家新闻媒体操作和推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这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和创造历史。作为新星音乐会的主办者,《北京晚报》敏锐地捕捉到舞台上刚露“尖尖角”的充满未来气息的声音和音乐作品,并大胆突破院团体制,第一次在首都体育馆这样广大的空间向观众呈现出来,这便成就了一个重要的音乐事件。而且当年谁也想不到,这台新星音乐会还取得了堪称奇迹的票房成绩。

沙青回忆起四十年前新星音乐会对外售票的前一天晚上,北京晚报编辑部内异常兴奋,大家因为担心票卖不好,彻夜难眠,“1980年9月19日早上不到7点,我一大早便赶到首都体育馆探查卖票情况,只见买票的长龙绵延不见尽头,队伍已经排到动物园了,立刻就放心了。”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上演了两场,三万六千张票,不到三个小时就全部售罄。中央电视台当年只有一个综合频道,应观众要求破天荒连续两次转播新星音乐会实况,引发全国性的收视热潮。中国唱片社在演出现场架设了一支麦克风,但发行的新星音乐会实况唱片让举步维艰的中国唱片社一举扭亏为盈。几十万张唱片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厂矿、机关和农村广为播送,一时蔚为壮观。

“现今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物质匮乏却孕育着一个抒情年代,一场音乐会,竟留下了如此多的抒情诗篇。”沙青还记得,从新星音乐会消息披露之始,到音乐会结束的两三个月时间里,读者来信绵绵不绝,层层叠叠堆满了他办公桌边两只大纸箱。新星音乐会在音乐界激起的波浪,超出了他们在动议之初所能预见的。在沙青看来,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只是因为非常单纯的原因。沙青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新星音乐会是北京晚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大时代的当口,自然就承担起了这个责任。这是时代的声音,也自然成为了时代的象征。”

王昆和谷建芬是新星音乐会幕后“开明的长者”。让沙青至今心怀感恩和感动之情的是,当时在艺术院团自成一统的封闭体制情况下,新星音乐会由于得到时任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的大力支持,推举了朱明瑛、郑绪岚和远征三位歌坛新星参加,使得其他文艺团体也纷纷跟进。

谷建芬

沙青还记得当时到作曲家谷建芬家中,听她弹琴、唱歌、选歌。那时,谷建芬已经写出了200多首歌,她要为她的第一个弟子任雁,选一首在新星音乐会上演唱的推荐歌曲。“谷老师弹着琴,吟唱着,一首又一首。我坐在她身后的床沿上,静静地听着。一连好几日,我们就这样弹着、唱着、听着、兴奋着、快乐着、憧憬着……渴了,就拧开自来水龙头,灌一肚子凉水。很难忘记那间光线并不明亮的小屋,很难忘记谷老师弹唱完一曲,两手松弛地垂落在双膝上,胸前系着一根细绳的眼镜微微摇晃着。那一刻,她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唱了一圈,还是要回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上来。我喜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心跳一般热烈的旋律飞扬起来的时候,我的心也会随之跃动。”

如今,已经66岁的沙青仍然笔耕不辍。早已转入文学创作的他,作为“开启中国生态文学大门”的拓荒者,目前正在创作新的长篇小说。重新面对当年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星音乐会,沙青感慨道:“四十年过去,一旦避开市井的喧嚣,静下心来重温当年那些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日子,不难发现,尽管过去了四十年,我们心中许许多多东西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磨洗或物质的丰富而泯灭,它只是表现得不再像四十年前那样至情至性、直白急切、不染风尘。这些深植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支持着我们走到今天并直面未来的东西,就是四十年来一直洋溢在人们心中的真挚、坦诚、热忱和对未来的憧憬┅┅”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