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村民朱宏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因为两个儿子在外务工,长期以来,家中只有她和儿媳妇及两个孙儿留守。山路不便,田间农活又繁多,朱宏菊很少主动去村卫生室体检就医,却也知道村里来了位大学生村医。“我们跟海燕蛮熟,她人蛮好,经常到屋里来为我量血压。”
69岁的村民朱宏香提起杨海燕更是激动:“那次突发脑梗,多亏杨医生及时赶到,我才捡回一条命。”
原来,今年农历正月廿三晚上10点多,朱宏香出现头晕、发抖等症状。正值疫情期间,家人都在外地,朱宏香试着拨通了杨海燕的手机。
“好,我马上到!”杨海燕二话没说,冒雪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朱宏香家,鞋袜都被雪水湿透。评估完病情,来不及歇口气,杨海燕又搀扶着朱宏香一步步下山,转诊到县医院。
一年多下来,杨海燕熟悉了村里大多数村民的健康状况,也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她感慨,“留在村里有‘三好’”。一是村民们真诚朴素,大家待她像亲人一样温暖;二是村医的工资待遇有保障,去年7月,她考取了镇卫生院的编制,职业晋升还有提升空间;三是有师傅一对一指导,专业技能有长进,去年,她已顺利考取执业医师助理资格证。
守村寨:
“像师傅那样扎根大山”
杨海燕口中的师傅,就是老村医裴光鑫。
五峰采取轮训、师带徒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医进行全方位培训,只为年轻人能尽快提升技能、独当一面。在百年关村,老村医裴光鑫和大学生杨海燕结成了师徒。他带杨海燕下村入户,到每家每户熟悉情况,尤其是对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裴医生都叮嘱杨海燕要多加关注。
师傅倾囊相授,徒弟也积极奋进。尽管杨海燕家距离百年关村卫生室只有25公里,她半个月才回去一次。来村里一年多,杨海燕已经学会开中药处方,“裴医生将中医方法一遍遍地教我,我现在针灸、拔罐都会了。”
在师傅裴光鑫口中,这个徒弟很敬业:“小杨医生工作踏实肯干、认真负责,还帮着把全村的公共卫生资料整理到电脑里。”令师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杨海燕经常周末也不回家,就留在村里加班学习,“她不是一到周五就跑了,说明很安心在这里,真心为村民服务。”
杨海燕正在做的公共卫生资料整理,是为每个家庭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与普通临床医生不同,村医不仅要有临床医疗知识,还要会基础护理、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卫生防疫及农村常见病治疗等,尤其是发挥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前移疾病预防关口,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织密基层健康网。
大学生村医的到来,让裴光鑫的“心事”终于了了。“现在好了,卫生室有人值班,另一个人还可以上山出诊,而且我们俩是一老一少、中西结合,合作得很好,山村卫生事业后继有人了,可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目标,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分批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医1275人,毕业上岗779人。宜昌市政府还出台了《宜昌市村卫生室人事管理办法》,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管理、收入待遇、养老保障、职业发展、进退机制等,委培学生毕业后乡村医生经招聘考核后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前后,全市35岁以下村医占比由11.5%上升到27.5%,大专学历占比由5.4%上升到31.83%,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数占比由11.6%上升到19.8%。以大学生村医为突破口,宜昌已为全市30多万农民建立了详细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全市20多万老年慢性病患者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在实施定向委托培养计划启动前三年,宜昌市平均每年仅有4人进入乡村医生队伍。如今,随着定向委培村医陆续毕业进入村卫生室工作,超龄老村医可以有序安心退出,乡村医生队伍逐步年轻化。此外,新进的乡村医生都具备全日制医学大专学历,一改过去低素质低水平的村医补充机制,有效解决了村医后继无人、素质不高的难题,乡村医生队伍走上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将村医逐步由过去的半医半农人员,转变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跨越,有利于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的短板。”宜昌市卫计委负责人说,到“十三五”末,全市1392个行政村,每村都将有一名大学生村医,履行全科医生、健康教育师和公共卫生人员的职责,成为村民离不开的健康“守护人”。
“现在我要发挥余热,带出一个村民满意的徒弟,继续为大家服务,这样我就能安心退休了。”裴光鑫这样规划未来。
记者问杨海燕,5年服务期满后,有什么打算?
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还是想留下来,像师傅那样扎根大山。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一直为村民服务。”杨海燕的目标很明确:“医生是一个很严肃的职业,不进步就会落后。我要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在两年后考到执业医师证,胜任村卫生室的工作,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
(本版照片均为杨威摄)
叶 子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