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窗边的小豆豆》 太多家长需要学会只“虑”不“焦”

2020-10-22 16:39:29 作者: 中国版《窗边

陈赛直言,自己在读《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时候也有一个好奇,书里说孩子本来应该有一种内驱力,我们都在谈怎么样让孩子有内驱力,那么老师的内驱力是什么?什么样的东西驱动老师?

一土学校银杏班的孩子们到场朗读诗歌

一土创校语文老师冯春表示《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生动活泼地阐述了一土是如何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孩子需要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为线索,即“认知自我”“追求美好”“敢想敢做”“沟通合作”“学会学习”,上下两册图文并茂,既有给人启发的教育故事,也有干货十足的学习方法。书中还收录了“小土豆”的诗、作品、项目制学习等成果。

除此之外,最特别的是一本孩子们集体创作的小书《二十四节气书》,这是一土学校银杏班的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的小书,这本书的所有作者在活动当天也到场朗读自己的作品,获得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冯老师认为,就算孩子没有在一土上学,家长也可以从书中学到一土老师们的独门教育秘籍,培养孩子的内驱力,领导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情感学习的能力,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能从容面对和克服逆境,知道如何关怀和同理他人,在冲突和矛盾面前学会有效沟通,在社交生活和社会协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做出负责任的决定,牢牢把握五大核心素养的教育关键点。

中国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分享更本土的教育实践经验

一土学校的创办人,本书主编李一诺, 2016年以个人身份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因为常年游走于中美两国,她发现中国精英阶层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都一心想把孩子送出国,而这些孩子却没有展现出真正优秀个体身上具备的创造力、潜质。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上,嘉宾们围绕“静待花开成全式的教育生态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的主题进行探讨。

圆桌论坛:静待花开成全式的教育生态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一土学校创校校长郭小月担任本场的主持人,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教育部规划中心中国教育智库网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临床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一土家长李松蔚;一土家长杨燕等来探讨教育当前遇到的诸多挑战。

郭小月坦言,自己看到前面分享的故事好几次都泪目,为什么会泪目?就是因为挑战太大了,所以保持静好非常的不容易。前面聊到的都是关系,美好的关系是所有人心里向往的,但是现在的这个社会关系出问题了。“原本我们觉得最正常,最应该普通能够流露出来的情感都没了,所以在家里面我们管孩子叫神兽,家长觉得管不了了,所以让老师管。这个也符合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快点让神兽归山吧’。”

临床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一土家长李松蔚

站在孩子家长的立场上,李松蔚认为,当今社会对家长的要求太高了,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家长,做多做少都有问题。另外一方面,教育的生态是他认为的第二个大挑战。

他说自己对生态的理解,“它一定不是只有一个人,是很多个角色组合到一块。”平时在心理的课堂当中会有一个训练叫做背摔,一个人往后倒,但后边有一个人会把你接住,他会接着你,可是倒的那一刻不是很确定是否真的会被接住。一个最简单的生态模型,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知道你身边是有其他的人,他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可以承接你,不是所有都在你自己身上。如果只有你自己,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好好的站在那里,然后你什么都做不了。家长、老师、是可以很焦虑的,是可以不一样的,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最终一个生态可以把它给稳稳的接住,这是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挑战。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则表示,为什么老师和家长们、学校都那么焦虑?就是因为评价的问题。

“苏世民书院80%的学生都来自于国外,只有20%的学生是中国的,这些学生全都来自于非常好的学校,过去都习惯拿A,然后来这里上课,有一天老师给了B就来诉苦,说他无法消化这个B。所以你看这是在国外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也是这样的评价方式。我认为不仅仅在中国,在国际上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评价方式,这也就是反过来说一土为什么这么珍贵,我觉得非常难得。”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享受过程,要看到孩子们昨天和今天他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今天他比过去更成长了、更成熟了,他更懂得怎么去关心别人,更懂得怎么去体贴老师和家长。我觉得你要看的是这个,而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有没有希望考清华北大,这都是让我们家长,也包括老师焦虑的根源。

一土学校的老师们

到场部分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李如玥、冯春、何烨、周文胜、冯澍、钱小军、申华章、史静寰、郑德林、郭小月、陈赛、李静媛、李松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