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难打车日之后,嘀嗒们还能做些什么?

2020-10-03 10:28:22 作者: 2020最难

实际上,在出行服务网约兴起时,出租车就被纳入网约范围。但与快车、专车等网约车不同的是,出租车路边扬招是其招揽乘客的主流方式。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巡游出租车日均约5000万的订单,扬招订单整体依然占据了80%-95%,而网约化的比例只有5%-10%,即便在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出租车网约化的比例也只有20%左右。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李刚曾在公开场合总结,除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外,巡游出租车较为单一的运营模式也是司机收入低下的重要原因。2019年巡游出租车日服务5800万车次,空驶率在45%左右。如果能够在额外增加网约化的渠道,将大大降低空驶率,提升司机收入。

然而近五年来,出租车行业的变革非常小,司机们对约车软件的积极性甚至远远低于打车补贴大战时。“现在打车软件上,出租车的订单太少了,我们只能靠路边打车的单。”一位来自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向笔者表示。

从上面两个市场来看,天然定位在存量市场的嘀嗒 ,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顺风车之后,潜入出租车数字化市场

相对于用户和车主对于顺风车的接受程度,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一直是个大难题。但近两年开始,在经过了多年出租车公司与互联网出行公司的磨合后,改革开始逐渐出现转机。

一方面,出租车公司对于互联网出行公司的态度在转变,不再是抵触的戒备和防御心理,开始试图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做一些改变;另一方面,互联网出行公司的C端业务也逐渐接近天花板,无论是网约车、顺风车的增长都开始放缓,试图探索另一条新业务——B端市场。

互联网出行公司针对“数字化”的问题,为出租车企业推出了各自的线上管理系统,比如嘀嗒的凤凰出租车云平台,滴滴的桔行系统,高德也推出了自己的出租车数字化方案。

网约车模式出现后,外界认为网约化是出租车行业改革出路的发动机,但现实是,网约化不仅不能带领行业走出困境,甚至可能加速灭亡,体验不好、服务不好……用户并不会主动选择出租车,整个行业逐渐被被边缘化。

事实上,用户在哪儿打车只是一个渠道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整个出租车行业自身的问题——例如产权不清、价格僵化、行业太过分散、管理办法承包制过于简单粗暴等等。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出租车没有全面提升服务用户的机制和能力 。

比如,在北京就有约300家大大小小的出租车公司,其中,中小出租车公司对司机的管理非常简单,就是收收份子钱。出租车公司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帮助司机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其收入。

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势在必行。相比此前的网约车只是将出租车接入打车平台,这一轮科技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升级,不仅仅在前台的打车渠道上,而是深入到前、中、后三个阶段。

“嘀嗒已经进入到出租车行业的全链部分,我们和出租车的管理部门,比如说各地管理的交通委员会、交通管理处、出租车的民间组织(比如出租车协会),还有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深入互动”

《商业数据派》看到,嘀嗒们目前对出租车行业的升级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出租车公司的内部管理,一个是连接出租车和用户。

在出租车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嘀嗒和滴滴都给出了自己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2019年年中,嘀嗒提出“三化”工程,即“网约化”,“数字智能化”和“线上线下一体化”。

针对出租车司机,将通过拓展企业用车服务,新增出租车拼车,场站合拼等新业务形式,来拓宽司机收入来源。同时,通过智能巡游,热力图,以及机场火车站等人流集中区的供求分析预测,来进行更为灵活的运力调度,提升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效率、减少空驶率。

针对出租车公司,将构建出租车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包括大屏实时运营系统、司机服务评估数据、交通管制在线通知、调度服务、资产管理、人员及合同管理、司机运营绩效数据分析等运营功能。

在政府监管方面,嘀嗒出行为政府提供巡游车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主管部门运价调整,预测供求,城市运力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巨头也瞄准了出租车“新基建“。滴滴出租车在今年7月7日正式发布 “桔行系统”,并将围绕该系统布局出租车信息化开放平台。据介绍,桔行系统可以实时管理司机、车辆基础信息管理、营运数据、服务评价以及安全情况。

嘀嗒创始人宋中杰曾就职于惠普、谷歌等科技外企。在创办嘀嗒前,宋中杰在2010年7月首次创业的团购项目就叫“嘀嗒团”,因为千团大战竞争激烈,经营三年后嘀嗒团宣布关闭。

回想起当时的经历,宋中杰表示,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团队对于很多事情看法看得不够远,只看到中间,没有看到终局,这导致嘀嗒团在后续的商业决策上也陷入随时摇摆变化的境地,不够坚定。

“另外在很多商业实战上也存在失误,比如对于竞争预计不足 ,虽然刚出来就拿到第一笔来自IDG的投资,原本计划第二年再拿融资,但在当年补贴大战时,竞争对手一年融资3~4轮,融资规模也远远超过我们;第二,花钱过于谨慎,慢慢花钱不出效果,实际这样情况下投资回报率也是低的;第三,不太重视技术和产品,销售为王。我们当时花了很多钱在商户地推上,并没有细细打磨用户体验。”宋中杰向《商业数据派》坦然分享这些过去的“伤疤”。

这些经历都化成了经验,为嘀嗒在出行领域的拼杀少走了许多弯路。

回望过去六年创业经历,宋中杰认为“嘀嗒”这个名字所蕴含的水滴石穿之意,也同样适用今日。

嘀嗒用了六年时间才证明了顺风车的市场潜力,如今嘀嗒又开始在出租车行业坚持精耕细作。专注于出租车和顺风车这两个看似缺少想象力的细分领域,背后实际是嘀嗒注重行业长期的发展价值,为了这一目标,嘀嗒甚至可以短期舍弃平台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