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南挺好的】承袭祖业 随“豫”而安——“外地人”留许过年话温暖

2021-02-11 10:36:53 作者: 【我在河南挺

编者按:老家河南,故土华夏,六合之中,通衢八方。河南,是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当地,更是全球华夏儿女的心灵故土。

华夏文明的厚重、容纳,招引了很多外国友人、省外人才,他们在华夏大地上或肄业、或工作、或务工、或创业,为出彩河南奉献才智和力气。

见证年代开展变迁,叙述出彩河南故事,展示新年代河南形象,映象网特别推出《我在河南挺好的》系列报道,聚集生活在河南的外地人、外国人。用他们的视角洞悉河南,以他们的故事解读河南,记载他们在普通岗位上所做出的的不普通的奉献、为建造愈加出彩的河南而添砖加瓦的动听故事,从而展示河南在社会开展和文明建造等方面所获得的注目成果。

《我在河南挺好的》系列策划近来先行推出“新年特辑”,聚集就地新年、华夏年味、记者新春走底层等大众论题,重视外地人眼中的河南年。就地新年,相同温暖。《我在河南挺好的·新年特辑》系列报道以习惯移动传达的网络语境,表现河南元素,展示河南形象。

映象网记者 康世保 见习记者 郭歌

最近,各地宣布“就地新年”的建议,引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2月6日,记者采访了本年留在许昌新年的河北籍雕琢演员杨青江。“最近,一些当地疫情出现反弹,而我的家园河北又是国内疫情较严峻的区域。考虑到本年的特别状况,为了不给老家和国家添麻烦,我呼应政府‘就地新年’的召唤,本年新年先不回家。”采访时杨青江对记者说。

从1984年来到许昌后,杨青江在这儿现已工作了37个年初。

出生于1965年9月的杨青江现在现已56岁了,但是记者却一点点看不出年月在他眼中留下的痕迹,那双因雕琢而练就的“夜眼”在白日也是目光灼灼,说着一口地道的许昌话,似乎他便是这儿土生土长的人,他的随“豫”而安里,透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坚决和安然。

据了解,杨青江的老家在河北省曲阳县,那是一个因大理石蕴藏丰厚、石雕演员技高而著称的当地。自西汉起,曲阳石雕便以碑碣见长,汉武帝曾把曲阳称为“雕琢之乡”。元代时,其时闻名的雕琢大师杨琼所雕琢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被忽必烈赞为“绝艺”。杨青江作为杨琼的后人,青少年时期的他就展示出了异于常人的雕琢天分,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生计中将杨琼后人的精深工艺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更好地秉承祖业,二十岁不到的他就开端了外出学艺,机缘巧合下,他来到了河南,并曲折于河南的多个地市,终究,他挑选了在许昌逗留,问其缘由,他笑称:是“九块六”(其时从河北到许昌的火车票价)将他带到了许昌。

37年里,杨青江为许昌的城市建造而静静奋斗着,用他精深的雕琢技艺刻画了一幅幅绘声绘色而又令人称奇的城市景象图。在许昌这座因文明而美好的城市里,杨青江用他手中的刻刀,创造着调和唯美的新年代画卷,小小的刻刀下,似乎是一个个生命敞开开来。他每一个匠心独运的规划里都诠释着艺术美与自然美。由于对许昌的酷爱,杨青江倾尽所能的为这个城市奉献着自己的创造才能,将祖辈传给他的匠人精力在许昌大放光荣。

据介绍,杨青江自1984年7月来到许昌,37年里,他的雕琢著作分布于许昌的各大闻名景点里,最早施工在灞陵桥关帝庙,里边的一切石材雕琢和桥上的浮雕都是他一手筹办的。1997年春秋楼重建,他完成了内部一切的塑像雕琢。2006年许都广场中轴线才智之门和智源雕塑柱子的规划制造装置,到2013年西湖公园改造,石桥栏杆的浮雕和人像雕塑的装置制造也是出自他手。2014年许昌科技馆广场上的“科技之星”的规划制造装置甚至2015年许昌护城河改造所用的青石栏杆等,杨青江将他的一双巧手翻飞于许昌的文明画卷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许昌是一座越来越美好的城市。

聊到河南这些年的开展改变,作为一个在许昌工作了37年的“外地人”,杨青江深有感触。河南的敞开和容纳,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儿,得益于许昌优秀的营商环境,他的雕琢公司现已走上了快速开展的正轨。从饮食起居到工作的开展,杨青江更是每天都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美丽蝶变,人居环境越来越靓,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些都是因文明城市创立而获得的丰硕成果,让他这个“外地人”越来越离不开华夏这方热土。

谈到无法和家人聚会,他有什么话想要对家人说时,杨青江明显有些激动,人到中年的他几度呜咽。"一个人性格上的单纯,是一种热诚的好。而在创造上,看似蠢笨的一种稚气,却是最老练的安闲。"杨青江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本年状况特别,呼应政府召唤,这个新年回不了家,我在这边会好好照料自己,让他们定心,待疫情散去时,我会再和他们团聚。”杨青江告知记者,他会趁着这个新年假期仔细规划一下公司来年的雕琢工程,争夺以愈加精深的雕琢工艺来出现许昌的美,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他对河南的感恩之情。

新年回家新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构成的传统习俗,是难以舍弃的浓郁情怀。为了构筑愈加坚实的“就地新年”民意基础,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城市建造者们让“就地新年”蔚成风气。在此,向他们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