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海观潮”——水墨艺术展展出
3月12日,位于外滩18号的久事艺术空间迎来了“京海观潮——水墨艺术展”。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的该展览,以“南北交流、艺术对话”的形式展出来自京沪两地的两位艺术大家范存刚、汤哲明的水墨书画作品总50余组。
范存刚《下如蛇屈盘》
汤哲明《云峰难度越》
展出作品涵盖花鸟、山水乃至书法等主题,皆为两位艺术家近两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两位艺术家基于各自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多年的创作与积淀,全方位展现了他们笔下各自精彩且独特的花鸟世界与山水精神。
范存刚:写意的花鸟世界
国家一级美术师范存刚,从事中国画创作已经四十余年,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所涉猎,目前以大写意花鸟创作为主。他告诉记者:“一来是因为兴趣所致,更重要的是,花鸟画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暖、愉悦的情绪。对于观者来讲,也更容易受到感染。”
范存刚《暗香浮动》
范存刚的画作,始终以概括的语言、简约的笔墨描绘心灵的体验。因此,他笔下的花鸟世界无不删繁就简、极尽写意,充满灵性地跃然在纸上。
他的画被业界誉为具有“三美”,分别是祥和之美、大气之美、纯正之美。他说:“中国画自发生以来,一直是以政治教化为主,到了宋代,更多的文人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才给中国画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今天来看,中国画仍然需要发扬传统,传递正能量。”
范存刚《落尽残红始吐芳》
范存刚供职于北京的荣宝斋。熟悉艺术市场的他,对艺术创作规律有更深的认知。“当下,国画拍卖市场依然以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傅抱石等名家作品为主流。纵观诸名家,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近现代的艺术大师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再进一步从大文化体系中去把握和挖掘传统中对中国绘画创新发展有益的精神内涵。”范存刚直言,“只有真正地认识传统、运用传统,并在审美理念、题材内容、意境追求以及笔墨技法等层面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艺术创作才不会因循守旧或止步不前,才能有所发展。”
汤哲明:以工笔山水追索宋代美学精神
出生于上海的汤哲明,有着扎实的学院派功底,一路求学于上海工艺美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并曾供职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硕士生导师。
他的画作充满浓郁的文人画气息。他的山水画吸收和借鉴了唐宋青绿工笔山水精髓之后,又融入了自身对山水精神、意境的独特感悟,并再现了几乎已失传的“界画”形式,将古典界画题材与现代新意相融合,使其“复古”中亦体现出时代的“摩登”。
汤哲明《无题1》
策展人那里评价,作为美术史研究者的汤哲明十分清楚在现代创变中哪些路径看起来更讨喜、易成,哪些路径更曲折,“而他显然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以工笔山水追索宋代美学精神。他以定力打磨技法与意境,去发掘宋人‘夺造化而移精神’的精湛技法背后的精神世界。”
汤哲明《雁荡玄想》
南北对话,汇入海派洪流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久事艺术空间呼应着展陈,形成了一种南北画坛的对话。细观二者的画,又有着同源的“海派”韵味。
策展人那里表示,范存刚、汤哲明两位画家,承海派之精神,于写意与工笔两端,各自追索不倦,各有创变,汇入海派洪流,凝聚成熠熠生辉的海派风华。
他强调,“海派”是一批具有共同文化精神的艺术家的指代,这个概念所指向的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艺术趣味和开放求新的精神。“海派诸家并不排斥借助西洋材料进行某些形式上的创新,而在根基上仍立足传统,追溯艺术的本源,从传统的内部寻到了变化的动力。这种精神影响至今不绝,在范存刚与汤哲明两位当代画家身上仍可见其踪影。”
范存刚《淡青花绕竹篱开》
在他看来,范存刚的画作之妙,不仅在于书法的积淀,更源于对文人意趣的深入领悟。“海派花鸟之所以生机勃发,与其积极入世的姿态密不可分。范存刚的画作中,画茄子名曰‘紫袍加身’,画牵牛花名曰‘我心光明’,既有世俗之趣,又不乏文人之意,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汤哲明《洪椿春晓》
近代海派山水的兴盛,也与对唐宋山水的取法息息相关。“从张大千、吴湖帆到谢稚柳,无不对唐宋青绿工笔山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大量的吸收借鉴,从而引领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在近现代的转型和新生,而这一传统同样在汤哲明的画作中得以延续。”那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