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调查|饭圈、水军刷分控评,豆瓣评分还可信吗?

2021-03-14 13:58:00 作者: 315调查|

记者随机采访三位影视爱好者和三位较少观看影视作品的网友后发现,评分对较少观看影视作品的网友的影响明显大于影视爱好者。

高评分往往会带来现实利益。

2019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电影艺术》上的论文《电影在线评分对票房的影响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电影上映初期,受到早期各平台评论“初始锚定”效应的影响,为电影评分定下基调,提升了影片曝光率,吸引受众甚至影响观影决策,票房有望“井喷”式增长;随着观影人次的增加和观影群体的多样化,电影评分和评论会呈现多元化评价,尤其是较极端、负面的评价和评分会出现,稀释之前的“正向引导”,从而导致关注度越高、网上评分却被拉低的情况,票房上升趋势也会减缓;电影上映一段时期后,评论在“狂欢”中趋于理性,群体评价会更加客观,最终形成“正面”或“负面”的情感态度并逐步固化。

实际上,影视评分由来已久。20 世纪90年代美国的IMDb、Rotten Tomatoes(中文译名“烂番茄”)及Metacritic三大老牌评分网站就已经基于各自的评分系统为观影者服务。国内最早的两大电影评分网站是豆瓣网和时光网,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两个网站上聚集着数量可观的电影爱好者,其打分在圈内外也被认为是相对专业。此后,猫眼、淘票票等在线购票平台出现,每一家平台都有电影评分。

在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之时,公正客观的影评评分体系对于促进影视市场繁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饭圈”和“水军”群体对于影视评分市场的侵蚀。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当评分、流量等数据成为一个评价标准,尤其跟影片排片、明星报价挂钩后,不正当的竞争就会出现。与豆瓣相关的“刷分控评”现象其实是不正当竞争的一个体现,该行为如果持续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监管层可以通过立法执法等措施予以打击。

首都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学者凌燕发表的论文《当下国产电影舆论生态—以豆瓣评分事件为例》指出,评分简单、直观,在电影生产与消费上的确能够发挥作用,但在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的层面,则难以起到交流探讨和客观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