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供暖有戏了?成都将试行集中供暖:小区居民均可报名,可保证24小时室温18℃

2021-03-15 08:50:35 作者: 南方供暖有戏

对于周洪宇所提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魏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及他的研究团队也有参与调研,并为之做了研究支撑。

据其研究团队测算,到2020年,南方百城具备供暖条件的潜在家庭为451万-1266万户,到2025年将增至1778万-3125万户。

那么南方如何实现供暖?周洪宇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建议》给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是采取先试点、分步走,逐步实施策略。在供暖地域上,第一步考虑中东部省会和重点城市,第二阶段考虑西部省会和重点城市。最后覆盖其他地市县域。

发展模式上也分阶段,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产能和管道,发展分户自供暖,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发热能综合利用,最后,先行先试城市建成区域能源互联网。

其次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在政策上做好协同,引导供暖市场良性发展,同时破除制度性障碍,畅通融资渠道。

魏楚认为,技术、市场、政府和企业都不能缺席,又要有统一规划,比如说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互联互通,禁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南方各地条件不同,“一个市不同区不同镇都条件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到2020年,如果采取分户自供暖,将拉动包括取暖设备购置、家装、能源消费等共计1184亿元;如果采取集中或区域供暖模式,将拉动能源消费126亿元。

到2025年,上述两种供暖模式对应的消费支出将增加到3160亿元和483亿元。据此魏楚认为,南方百城的供暖需求很大,应该尽快发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场。

“南方经济条件改善,是呼声变大的根本原因”

南方供暖问题不仅是“新老问题”,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存在着一条供暖分界线,大致以秦岭和淮河为界线。

关于供暖分界线,比较普遍的说法是“50年代时,当时全国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能源又紧缺不能全面供暖,所以划了一条集中供暖的界线”。

据魏楚称,“供暖分界线的来源也不好考证,我们团队也调查过,并没有发现哪个文件明确了其来源”。

“从全球同纬度地区看,采取统一集中供暖的国家也比较少,大部分是分散供暖,或者说是区域供暖”,魏楚说。

谈到南北供暖,魏楚特意强调称,“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南方供暖就想到集中供暖,想到会照搬北方模式”。

“南方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广东也许可以说不需要,但淮河以南的很多地方冬天气温比较低,供暖需求比较强烈。”

事实上,南方供暖的呼声已有多年但仍未实行,近年呼声不断变大,其中反对质疑的声音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南方的寒冷期比较短,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寒冷期是气象学名词,指日平均气温连续处在摄氏零度以下的若干天。北方供暖时间一般是11月至次年3月,大概4个月时间。

一种观点认为,南方搞集中供暖,投入资金量大。今年又受疫情影响,财政赤字增加,“总不能都失业没收入,去支持暖气铺设吧!”

周洪宇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他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这就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想法,“北方供暖是保民生,南方供暖就不是保民生?”

“你不能说时间短(供暖)就不是保民生,时间短就性质变了,这是什么逻辑呢?不要把南北方保民生对立起来。新基建也要花钱,把供暖纳入是正逢其时。”

至于南方供暖期短的问题,魏楚教授表示,能源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模式,能源站不仅可以供热还可以制冷。

“这是一个叫两联供或三联供的技术”,冬天和夏天可以使用同一套管网,南方冬天供暖一两个月,夏季制冷两个多月,加起来一年也有四个月的时间了。

他坦言,“其实南方供热需求一直都有,只不过南方经济条件改善了,这是呼声变大的根本原因”。

多位重庆市民也称,“供暖不能以气温来作为标准,体感温度也很重要,尤其是重庆,冬天非常湿冷”。

不过公开资料显示,南方供暖还面临能耗大的问题,这也是难以实施供暖的重要原因。从自然条件来说,南方的空气湿度大,房屋通风条件好,也不利于保温。

供暖成南方小城新房的标配

吴小龙是南方某供暖品牌创始人,他还是江西一家能源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城市供暖需求的确很大。

“以企业经营实际为例,我们最早的一个项目是在安徽阜阳,那是2015年。不南不北淮河边上的一个城市,去做供暖。当时大家对供暖的需求非常少。”

吴小龙说,“但是到了2018年的时候,老百姓装修房子必定要有供暖,等到2019年的时候,新盖的房子一定要有供暖,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个标配”。

据其称,今年疫情尤其加快了供暖市场的发展,原因是民众在家时间变长了,“就想把家里弄得暖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