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战术大师更受青睐?项羽、隆美尔好评率高于刘邦和朱可夫

2020-09-01 17:29:01 作者: 为何战术大师

楚汉战争,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两大交战阵营主导的大规模、全国性、长时期的战争。此前的秦灭六国之战是秦国次第歼灭六国力量,而非两个战略集团的大对决。此战有一奇特之处,刘邦与项羽直接对战时,除高垒深堑外,但凡交战,莫非败绩;而项羽几乎战无不胜,唯最后被围垓下,竟一战而亡。这难道是医家所谓“多病者长寿,壮健者易卒”?

先看项羽的“一将之才有余”。细检《史记》相关纪传,可知刘、项直接对战时,刘邦之败绩实在令人不忍直视,数次“僅以身免”。

一、彭城之败:刘邦被项羽长途奔袭大败于彭城,致父母妻子都陷于楚军。项羽应是中国战史上非少数民族将领中第一位擅用大规模骑兵作为正面突击力量的军事统帅,彭城之战,其率三万精锐长途奔袭,一举击败汉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战果堪称恐怖!在项羽之前,中国名将中,包括“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没有组织骑兵兵团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譬如一代战神白起,长平之战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战役,而白起对于骑兵部队的使用,是断敌军粮道,用于辅助战场,“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而以骑兵兵团为主拳头者,项羽也。戏谑言之,项羽可谓冷兵器时代的坦克战大师巴顿将军也。

二、荥阳之败:荥阳相持战中,刘邦被楚军断甬道(断甬道是项羽惯技,楚军巨鹿战胜之一关键便是项羽先期派蒲将军、当阳君过河断秦军甬道,令王离军“乏食”),汉军乏食,“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史记·高祖本纪》)

三、成皋之败:刘邦再被项羽围于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史记·高祖本纪》)

四、固陵之败:楚汉战争继续,刘项合约中分天下,项羽领兵东归,汉王用张良计,负约,追击项羽于固陵,其他诸路军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史记·高祖本纪》)

以上数战,项羽惜乎未能“宜将剩勇追穷寇”,哪怕有一次机会不曾放过,置刘邦于死地,大局便定。刘邦之不死,岂非天意乎!

但,楚汉相争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止于楚汉两军之小相争,而是楚汉两个阵营的大相争。刘邦在小相争中处于弱势,在大相争中却处于优势,这是他“卒获全功”的秘密所在。项羽战术杰出,战略逊色,刘邦恰好与之相反,胜出者在“大势”,这大势便是“与天下同利”。

刘邦得天下后,置酒雒阳南宫问群臣:“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诚如高、王所言,“与天下同利”,确为刘邦得天下的第一要诀。事实上,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此一点韩信、张良均已为其言及:在韩信拜将的“汉中对”中,韩信建议汉王“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便是“与天下同利”;固陵战时韩信彭越等人未按约合兵致汉王惨败(“诸侯期不至”),张良点出关键,“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立照办,这仍是“与天下同利”!

而“与天下同利”不能离开“用人”而空谈,英明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可靠的组织路线就是关键。所以在听高起、王陵答问后高祖一笑,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用人,这也便是韩信在“汉中对”中提出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而希望汉王“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他自己便是汉王所任“武勇”中最卓越的一员);这也是张良在献策中所言(《史记·留侯世家》):“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他自己也是汉王善用人之“三杰”中其一)。

以上“与天下同利”与“用人”是刘邦与群臣总结的汉胜楚败的最重要的两点原因。后世曾国藩之能平灭太平军,也得力于此二条。曾国藩致九弟曾国荃的《家书》:“办大事者,以多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此“用人”也。曾国藩攻坚破城,不如九弟曾国荃;行军布阵,不如诤友左宗棠;机变果决,不如弟子李鸿章;操率水军,不如部将彭玉麟——但他懂得统筹全局,坐镇中枢,亦是战略胜于战术,懂得选各路人杰为“替手”,放手大展其才用,诚刘邦一类人物也。又,曾国藩不吝保举,部下凡有战功,便上奏朝廷,奖叙军功,故湘军军兴以来,天下督抚,泰半出曾国藩幕中帐下。以功名激励,故将士得出死力。此“与天下同利”也。曾国藩是读书人,且是大读书人;汉高祖是不读书人,而英雄之谋略同如此,此二人所以成不世之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