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中国真空冶金先驱!戴永年院士躬身耕耘60余载铸辉煌

2021-03-18 17:37:27 作者: 【独家专访】

核心速读:

●在60余年的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戴永年在创建和发展我国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起到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戴永年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以及“锂的真空冶炼新工艺”已被国内外(美国、英国、西班牙等)的40多个企业应用,已创造产值数以亿计。

●以他为首创建的“真空冶金实验室”2005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评为“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2006年10月在深圳授牌。

●1977年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锡冶金》教材,被列入国家优秀科技书目。

●以他牵头编著的《真空冶金》为我国真空冶金的第一部系统专著,获1990年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戴永年院士 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人生一辈子,总要为人类社会做点有益的事。”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恪守的人生信条。生于1929年的戴永年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他既是一位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工作者,还是一名诲人不倦、勤勤恳恳的教育园丁。

戴永年院士工作照 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1951年7月,戴永年从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母校任教。当时的云南大学有许多留学归来的学者,在向这些学者学习并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戴永年深刻意识到,云南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云南就应该搞金属,就应该冶矿。1954年,他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而后被推荐到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戴永年学成回到昆明,回到了云南红土地,扎根冶金。常压冶金作为传统冶金已有几千年历史,真空冶金对当时来说是新技术、新工艺,国内几乎无人涉足,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少之又少。戴永年受到苏联专家讲座启发,并凭借敏锐的思维和目光及时抓住了这个空白。尽管在真空冶金上要多花些时间金钱,但它却具有常压冶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比如:环境无污染或极少污染、流程短、基建投资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少、金属回收率高且不易氧化、劳动作业条件好、经济效益高等等。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的发展,戴永年更加坚定了真空冶金必将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的目标,从针对焊锡的研究做起,开启了他的真空冶金之旅。

戴永年院士 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戴永年因陋就简,1959年在实验室中组装了一个小型真空炉开始了真空冶金的长期研究,也是用了半个多世纪专门从事锡冶金与真空冶金的科学研究。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制造真空进行冶金不再是个大难题,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戴永年自探索真空冶金技术到第一项研究成果发布,他已从青年步入到了中年,投入21年青春才最终造出了第一台真空炉。学校给的700元是他的第一笔科研经费,当时还是助教的他怀揣着这星星希望,找到一家工厂向熟人求援,制成了真空炉外壳。之后,当时月薪70元的他向云南省冶金局借了5000元,买了变压器,做了炉芯;向当地云锡公司冶炼厂借了一吨试料,实验才终于得以继续进行下去。看似简陋的真空炉立刻显现出巨大的技术优越性——1天能炼400千克锡,而占地面积、建设投资和人工耗费都只是传统技术的七分之一!

戴永年院士 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1977年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戴永年和他的同事们向祖国和人民献出了一份厚礼,他们研究的焊锡真空脱铅新工艺获得了成功。电耗降到1000kW·h/t(焊锡),锡的回收率从96%提高到99.4%,对环境无污染。经过冶金局主持鉴定,这项新技术于1979年获得了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戴永年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肯定与重视。1981年,云南省科委决定大力支持这项研究,一次性拨了12万给戴永年用作研究经费。他随即用这笔钱盖了一座两层小楼作为研究场地,也就是在这座小楼里,戴永年开创了中国真空冶金技术的新纪元,他将这项技术广泛地应用到真空冶金和新材料制备领域,对改造传统生产工艺设备及流程,降低生产污染及原料浪费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不懈地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戴永年意识到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他主动请缨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真空冶金课程及实验。为了使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后继有人,他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悉心指导。1983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77年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锡冶金》教材,被列入国家优秀科技书目。以他牵头编著的《真空冶金》为我国真空冶金的第一部系统专著,获1990年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主编高校教材《有色金属真空冶金》29万字。这些著作在生产和教学中为培养我国有色金属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厄运不期而至,年逾古稀的戴永年被查出了膀胱癌,不过病痛并没有阻止他停下脚步。手术期间病房便成了他的办公室,躺在病床上给研究生上课、指导论文,拖着虚弱的身体仍然坚持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敬业勤勉的精神体现在戴永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先后培养指导出的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国内外冶金材料产业、管理、教学的重要岗位上,有的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真空冶金专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