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国”“再见,英国”

2021-03-31 08:51:51 作者: “你好,中国

6月30日那一天,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还有5个小时,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我们对港人的能力和韧力有无比信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查尔斯王子写下了自己首次雨中发表演说的感受,“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一同出席英方告别仪式的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目睹了宾客们的窘态。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大雨下个不停,宾客表现得特别狼狈。怡和洋行的大班亨利·凯瑟克就因天雨路滑,跌落渠边,跌断了脚骨。很多宾客衣履尽湿,中途离场赶回去更换衣服,令告别仪式失色不少。”

宾客们匆忙赶赴的交接仪式在这一天23时42分正式开始。会堂里有人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米色长衫,有女士穿着旗袍。在场的4400多人将在不久后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瞬间。

后来有人分析,在不到30分钟的交接过程中,共有25道程序要完成,这相当于每一个程序都要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

很多交接之夜的细节让人们印象深刻并津津乐道:在查尔斯王子发言超时、英国国歌又提前结束的情况下,中国国旗仍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升起,分毫不差。因为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旗杆上装了带马达的小风扇,国旗和区旗得以在室内顺风飘扬,而英国国旗和旧香港旗的旗杆上没有安装相应的装置,旗飘不起来。

事实上,直到6月下旬,很多仪式上的细节还在最后的讨论中。

宣誓语言、宣誓人员和领导人入场时吹不吹小号均是争论焦点。赵秉欣回忆,回归前,6月29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打电话给当时的筹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树文说:“中央同意吹小号,李鹏总理说,吹小号不是英国的专利,克林顿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吹小号。”

很多回归的瞬间也被人反复回味与解释。北京时间7月1日零时整,守边、布边、巡逻、警戒、值勤的全体香港警员,一瞬间全部换上了特区紫荆花警徽。在香港添马舰军营区,中方卫队长谭善爱中校对英方卫队长说:“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了,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两个卫队长在前几天就商定,能否听懂对方说的话并不重要。因为语言不通,两人约定说完最后一句话时音调提高一点,知会对方。

当时徐兴堂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7楼,等待采访特区成立仪式。当电视幕墙里两国国旗一降一升时,徐兴堂和同行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一旁的几位香港记者亲热地向他打招呼,说:“我们是一家人了。”他随后就注意到在门口站岗的警察已经摘下带有皇冠标志的警徽,换上了特区紫荆花警徽。这成为整个采访过程中最让他激动的一刻。“历史就这样走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徐兴堂后来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尽管我所在的位置与现场隔着两层楼,但我分明感觉到了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

“‘倒计时’重要,但‘正计时’更重要”

毫无疑问,交接之夜过后,香港进入了历史新纪元。一位香港人兴奋地说:“当年香港是用枪炮开始的,今天的香港是用礼花礼炮开始的。”

据当时媒体报道,回归烟花汇演对着维多利亚港海面进行,在20分钟内共发放烟花近两万枚,皆为中、英烟花厂商的杰作,亦是香港首次同时放中、英烟花。

有关各类回归活动的画面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在香港邮政总局门前,人们排起长队,争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邮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首日封。

在香港回归、特区成立的第一天,张惠玲和同事分几路出门采访,发现回归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一切如常,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湾仔的茶楼一早便有很多人饮早茶,唯一不同的是人们早上多买了几份报纸。关于回归,很多报刊都出了特刊和号外。张惠玲的同事采访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在香港中环的广场上,徐兴堂看到人们在新建的回归纪念亭前拍照留念,把镜头对向立法局大楼上首次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一对在此拍照的年轻恋人穿着别致的T恤衫,身前的五星红旗上写着“你好,中国!”身后则是“再见,英国!”

7月1日一整天,人们拿着香港地铁公司发行的价值25元的回归纪念车票,可在一天内不受次数距离限制,随便乘车。

张惠玲在报道里写下跑马场的情况,设在跑马地的马会总部大楼原标有英皇标志的赛马会会徽除去了“英皇御准”四个大字。“1997年后,香港的马照跑,只是没有殖民色彩了”。

而港股在回归后则给出了积极的回应。1997年7月3日的报道显示,在特区成立后的首个交易日,港股正如业内人士所料开红盘。在经过5天的公众假期后,恒生指数以15345点的历史高位开盘,金融股表现良好,股指全日升445点。

香港最大银行,汇丰银行副总经理、中国区行政总裁王浵世也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是“格外繁忙的一天”,他接到的电话里,大多是商谈与在中国发展业务有关。他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兆头。

当时入职4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赴港记者史靖洪,也在前后20天的采访中发现,尽管香港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节奏,但香港人的心态已有了细微的变化。越多越多的香港人开始接受普通话,并学习普通话,而在几年前,讲普通话的人会受到白眼。

她看到企业家李秀恒在自己的名片后写道:“‘倒计时’重要,但‘正计时’更重要,让我们为政权回归后香港的更加繁荣安定而努力。”一位该公司的雇员刘先生笑着说,原来在香港,有面子的事情都是外国人的,中国人就是挣点钱。现在香港回归了,中国人也应该有面子了。

回归时刚上大学的梁浩宏当时一心希望尽力完成学业。2000年,他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系,但所读的专业决定了他必须回内地工作。他在接受访问时说,因为香港已没有这些行业。“在工厂里,我意识到自己与朋友都需要认识内地的情况。”

对老歌《明天会更好》印象深刻的孔永乐,长大后走进不同高等院校学习或工作,开始关注香港大学生的“明天”。香港回归20多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这样描述自己对于香港回归的最大感受:“以往是依赖英国人为我们作决定,现在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才有利于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