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国”“再见,英国”

2021-03-31 08:51:51 作者: “你好,中国
“你好,中国”“再见,英国”

制图:李晗

“你好,中国”“再见,英国”

2019年10月1日,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一国两制”方阵彩车在行进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你好,中国”“再见,英国”

2010年11月,深圳市,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大型展览。展区里再现历史场景:1984年12月邓小平(左)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视觉中国供图

1997年7月1日前的那几天,香港一直下着雨。

770多家传媒机构的6500多名记者在雨中开始了被称为“世纪新闻大战”的香港回归报道。后来世界各地的人得以从电视、收音机、报纸中获知那几天发生的事:

在雨中,接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156年前,部分英国殖民者便是从这里登陆香港。人们望着“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在雨中,香港居民欢迎接管防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入香港。在被英国人命名为“占领街”的香港上环水坑口街,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在一座高楼上飘扬。在维多利亚公园巨大的足球场上,海陆丰同乡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举起双手说:“香港回家了。”很多在那天出生的孩子的名字里都带有一个“港”字,还有很多人被取名“回归”“香回”“迎香”……

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后来回忆那一天时说:“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

当年11岁的初中生、如今的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孔永乐对当时电视和电台经常放的那首《明天会更好》印象深刻——这首歌旋律动人,歌声悦耳,歌里反复唱着“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

回归前

回归前的香港是忙碌的。当时是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的徐兴堂回想1997年6月,“天天都有重大事情在进行,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回归活动”。

那段时间,香港各大报纸、电视台均通知采访部门的员工,在回归期间不能休假,不少机构还聘用临时工,以完成骤增的工作量。香港本地一些报馆还投资近百万元,购买高价的专业数码相机及手提电脑等器材,务求将历史性图片立刻传回报馆。当时的柯达(远东)有限公司发言人还向媒体透露,那年5月,数码相机销量较去年同期激增5倍。

一位香港大学的学生说,在那个夏日,他专门打了份暑假工,为采访香港回归的内地摄影记者冲洗胶卷。他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学习普通话。

回归给了香港人额外5天的公共假期,但很多香港人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20多年前的香港,发生了太多靠勤奋、拼搏成功的故事,这个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小岛已成为一个自由港和全球金融中心。

参与回归报道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港记者张惠玲这样描述当时香港人的共同生活愿望:拼命赚钱,尽情享受。她对许多六七十岁的小巴士司机印象深刻,“他们一个个把车开得飞快,一个人收费开车,动作利索,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老人”。她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回答那个疑问,“香港人走路为什么这么快呢?很简单,时间就是金钱”。

对世界许多国家而言,昔日生意场上的伙伴香港,彼时正因回归中国备受关注。而在一河之隔的祖国大陆,各地都在为漂泊1个半世纪香港的归航,送来祝福。

当时的报道称,中国各大城市商场,歌唱祖国、迎接香港回归内容的磁带、唱片销量明显上升,机关、学校、工厂都在排练《我的中国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合唱。

在北京,60万盆鲜花“开遍”北京长安街等主要街道,1997盏红灯笼悬挂在长安街西侧的西单商业街。首都大酒店大堂里悬挂了10余个大红灯笼,其中4个分别写着“香”“港”“回”“归”。五星红旗和有紫荆花图案的香港区旗,成为当时畅销的纪念品。

人们把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都写在红色条幅上。当时北京二环路的10余座立交桥和数十座过街天桥上,到处是红色标语。在前门城楼边,一些拉游客观光的人力三轮车,顶棚也罩上了红布。

在南京,各界群众在回归前1小时聚集在静海寺,撞响“警世钟”155下,寓意香港被迫离开祖国155年。撞钟的代表里有民族英雄林则徐、邓廷桢的后代。最后一下的撞击时间是1997年7月1日零时。

香港也为回归准备着。香港电灯公司和中华电力公司与广东省电力供应部门一起,增加香港后备电力供应的容量。香港地铁在6月30日晚通宵服务,在回归前夜和回归当天,九龙巴士有7条主要干线巴士通宵服务,30条线路的巴士延时服务。

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先头部队也在等待回归到来,他们将在6月30日21时开始进驻香港,准备7月1日零时接管防务。从1994年正式成立以来,驻港解放军1000多个日夜都在为进驻香港作准备。

先头部队里一位来自湖北的江姓战士在6月29日接受采访时说,激动、紧张都过去了,现在的心情平静、沉着。明天进入香港后,他将驾车左行上路,“香港地图看了不知多少遍,但始终是平面的,进入香港地域,地图上的点和线才会变得立体起来。”

交接

万众瞩目的交接仪式如期在临海而立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而在交接前的半个多月,有人发现大会堂的屋顶漏雨,时任中央香港回归及庆祝活动筹备办公室联络组副组长赵秉欣在和同事查看屋顶后,及时找到总承包商,商量修复并加快施工进度。后来他回忆说:“香港人办事效率极高,在回归日之前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为了确定回归前后两天的天气,新华社香港分社查询了香港天文台过去12年每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天气资料,发现都有下雨的记录。回归庆典筹委会以此提出意见,建议香港交接仪式和特区成立庆典都在室内举行。但英方为“庄严、体面撤退”,在多次讨论后才接受中方意见,但仍在室外举办两场告别仪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