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向上向善,助力 “儿时的自己”

2021-04-08 15:01:53 作者: 城市的未来|

我们时常提起“命运”二字,对于绝大多数平凡的我们来讲,“命”是几斤几两,可以算得清楚。但我们都在996地奋斗着,认为可以改变自己的“运”。对于留守儿童,无法改变“命”,但还是可以创造更好的“运”给孩子们,强健其体魄,武装其思想,砥砺其意志。

图书室窗外的眼神

虽然,如今的乡村教育有了很大提升,有的硬件设施建设甚至不输于城市。然而,留守儿童最大的困难还是在教育和精神层面。

长期与父母分离,会出现性格孤僻、自卑焦虑的心智堪忧问题。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的无法控制自己,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亲身经历过10年,也花了10年去改变,甚至有领导见到我,夸我不像留守孩子。

针对心智堪忧的问题,我提出几个不太成熟的解决办法:

一是关爱要精准化。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电子档案,按照“一类一对策”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帮扶,定期动态更新受益人变化,但要严格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数据信息;

二是关爱要专业化。各方关爱力量以孩子们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研发优质的关爱服务产品;

三是关爱要长效化。过去的关爱服务大多短、平、快。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关爱,可以积极调动乐于奉献、有精力投入的优秀大学生群体,针对孩子们深层次心理、精神需求,保持长期陪伴服务;

四是关爱要创新化。社会上已有很多成熟技术,依据互联网或区块链新技术,可以研发中国留守儿童关爱“云平台”,既可以做好关爱人员的高效管理、关爱对象的成效追踪,又能产生帮扶数据;

五是关爱要合力化。各级政府应鼓励学生父母、学校拿出实际的行动,形成在家、在校关爱网络;引导、培育、发展好当地宝贵的志愿组织,提供线下关爱服务,形成在地支持网络;倡议各高校为孩子们提供长期的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孩子们成绩上来了,能消除不少负面问题,比较俗,却很真实),形成云端关爱网络;社会各界关爱力量应回归理性,不要想着自己当英雄。

最后,呼吁停止公益“割据”,大家分模块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社会支持网络。怀揣同一梦想,朝着同一目标,实现立体化的合力格局。

帮扶过的孩子

坚持了才有希望

这几年,我们团队见过形形色色的留守状况。跟支教的朋友们情感一样,每次都是带着炙热的心去,沮丧着回来,深感个体的无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持下来?是因为办公室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出身,有坚定的情怀和信仰?是因为沉迷好人好报,无法自拔,喜欢在社会上逞英雄?都不是。

我们团队的共识是:最大的嘉许来源于自我的肯定,最大的肯定来源于孩子们的真实受益。真正的坚持都源于最朴实的内心。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作者刘楠鑫系毕业后公益基金创办人)

------

“城市的未来”关注3500万流动儿童和6500万留守儿童,呼吁改变1亿中国儿童身份困局。本专栏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纵横计划”资助,在此感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