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向上向善,助力 “儿时的自己”

2021-04-08 15:01:53 作者: 城市的未来|

澎湃新闻 王煜 制图

很多人都相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我认为“穷亦能兼济天下”。

我叫刘楠鑫,24岁,是“毕业后”公益基金创办人。可能是因为童年留守10多年的缘故,也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016年,我在广州大学读大二时就开始公益创业。5年来,我和团队、支持者们坚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为近40万“儿时的自己”干了一些实事。在此,我想分享下自己的故事,以及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一些看法。

我也是留守儿童

初二时的自己,初三毕业身高才一米四九。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我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吞都村。翻过村子对面的山头,就是四川大凉山。我家乡的条件与大凉山相比,好不了多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父母在我4岁时就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次。我只得从小跟随外婆生活,留守10年有余。贫穷的现实,孤独的童年,迫切想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构成了我童年的全部底色。

每逢学校开家长会,爸妈远在千里之外,只得央求邻居帮忙。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也一直是班长,曾无数次梦到父母见到我被表扬的样子。

想爸爸妈妈了,我要跑好几里山路,去村外的小卖铺,在电话一头向父母哭诉,为什么不带着自己去打工?没有伙伴玩耍时,常常自己捏几十个泥人陪伴自己。

小学时学识字,班上却只有一本上届学生留下的新华字典,同学们将这本字典分成两半,翻得破破烂烂。

四年级时,有一次校长给班级代课,无意中说,他办公室有几本课外书。那时极度内向、不善言语的我,趁着周末,和班上几个同学爬水管,偷偷进了校长办公室,拿到了一本《阿凡提的故事》。我们几个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几遍,甚至在放牛割猪草时也藏在裤腰带上,最后这本书被翻烂了,也没能送回去。

这次“偷书”经历使我刻骨铭心,也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有了一个心愿,长大了要反哺家乡,帮助像我一样的留守孩子。

大学创业

2014年,我怀揣着创业的理想,乘坐火车来到广州大学念书。最开始跟不少朋友一样,在大学就想闯出一片天地,渴望通过商业创业,干一件炫酷的事,一夜暴富后再去完成童年心愿。

我的所有公选课都跟创业有关,所有课余时间都去做微实践,加入10来个学校社团。从做销售、派传单的活儿,锻炼自己的内向性格开始,再到组建团队做微商、自媒体、校园周边电商,一步一步让自己成长。

大二时,我发现很多创业只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的生意。2016年初,一次偶然机会,我运用自己所学的新闻专业,无偿帮助学校周边流动摊主实现线上外卖的经历,让我明白,帮助他人不必等到大富大贵才能做。

我想帮助那些正在悬崖边走着山路读书、回到家自卑孤独,仍然重复着我当年留守生活的数以千万的孩子们。就在做出决定的那一晚,凌晨4点,我用亲身经历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朋友们和我一起,以阅读为切入点,在全国各地为留守儿童做点事, “毕业后”公益基金就这么诞生了。

摆摊收集课外读物

最开始,我也经常怀疑自己,无数次打退堂鼓。临近毕业时,因为坚持公益,我与绝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创业方向大相径庭,有三个多月,我无法入睡,心情抑郁,甚至生理失调,出现尿床症状。创业这五年来,我度过了无数绝望孤独的夜晚,但庆幸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辜负支持者的信任。

青春之花,向善绽放

所幸,我们遇到了很多贵人相助,倡议书一经发出,就得到了500名大学生的响应,也得到了女企业家无偿支持的3000平方米的办公和仓库空间,还有公益行业前辈的辅导。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母校、各级政府、明星、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慷慨助力。

我们的三周年

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过,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美育,可以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聚焦留守儿童素养贫瘠和心智堪忧两大难题,研发出了“留守儿童精准关爱体系”。

我们在留守儿童占比多的农村小学,利用闲置场地,建立以阅读、科技、美育为主题的素养馆,为孩子们提供成长乐园;投入素养和心理相关的教育课程产品,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和心智能力;借助线上线下陪伴,发动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陪伴关爱服务,以弥补他们的陪伴缺失;未来还计划打造一个云平台,让农村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与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长期陪伴,目前只在小范围试验中。

图书馆里的孩子们

最初取名“毕业后”,就是怕自己坚持不到大学毕业以后。不过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在1600多所偏远地区乡村小学建立图书室、科技馆、美术馆、音乐馆,并实施相关配套服务,助力近4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不同地域的留守孩子,不同性别、年龄、家庭、学校的留守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这条路听起来慷慨激昂,行动起来却常常感到无比自卑。

自卑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层面,留守儿童需求很复杂,规模又大,时间却不等人;另一方面是微观层面,会遇到很多极端的个案。我们看到很多不幸降落在小小年纪的留守儿童身上,而我们也不能提供太多帮助。

比如,2018年10月,我们在云南昭通开展图书室回访活动,留意到一位非常热爱阅读的四年级孩子。后来了解到,这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离异了,爸爸在外地打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但爷爷奶奶也去世了,小小年纪就变成了一个“孤儿”,自己得照顾家里的一切,要在床边做饭,吃完饭就在床上学习、睡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