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遗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重要资料
此次参评项目中,有多个来自国家文物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其中,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不仅是历史见证,也是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资料。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是新疆境内首次对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烽燧地处荒漠无人区,夏季酷热干燥,冬季严寒刺骨。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自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先后设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进一步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天山南北交通要道修筑城堡、关隘、烽燧等军事交通设施,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即是唐代“楼兰路”沿途修筑的军事预警设施。
从初春至严冬,考古队累计发掘时间达10个月,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清理烽燧、房屋、灰堆等遗迹10处,经发掘,明确了烽燧遗址的年代、结构布局和构筑方式,出土各类文物1368件组,其中包括珍贵的纸文书、木简861件,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所记录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军事文书所涉及的“计会交牌”、“平安火”制度实物为国内首次发现。
文学作品《韩朋赋》《游仙窟》等文书丰富了相关版本,勋告、书信、契约文书是还原唐代社会生活的鲜活素材,文书中还新发现了“通海镇”“掩耳守捉”“蘇累铺”等不同级别军事机构,及“楼兰路”“焉耆路”“麻泽贼路”等军事防御路线,填补了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镇防御体系历史文献的空白,证实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
考古发掘揭开了深埋流沙1200多年的秘密,生动再现了唐代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场景,为深入研究唐代军政制度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不仅是历史见证,也是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资料。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