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获奖作者| 林峤

2021-04-16 10:33:43 作者: 兰亭获奖作者

应该说,近期王字系列的探索,虽小有进步,但离我的审美理想还有较大距离。我将继续努力,力争早日得心应手,更上层楼,创作出能畅意表达内心审美追求的草书作品。

2021.04.15

创作基本取法于代表“汉碑书风”的《张迁碑》、《鲜于璜碑》、《祀三公山》等碑帖,意欲兼具碑篆古朴的韵味,突出生宣墨韵,力求一气呵成。落款用自己擅长的章草双行书写,希望能起到丰富画面,饱满聚气的效果。最后十余字的补跋,“悬璧细观,尚有余兴,愿待日后尽兴也”,本为补白,或能增添几分情趣。

因为正文中难写的字较多,一些字的处理上都经过几番推敲。书界擅写隶书的明眼人都知道,隶书书写看似容易,写好很难,往往要比写其它书体付出更多。通常写隶书,字数少比较容易处理,写百字大幅最难。没有二三十年碑帖笔墨功的淬砺积垫,不能厚积薄发,绝难挥洒出雄浑大气,圆润厚重的隶书作品。所以,我每次创作隶书作品前从不奢望成功,搁笔后经常有些不胜遗憾的感觉。

我认为,不仅画画,书法也应讲究“气色”(清蒋骥《传神秘要》)。气色者,神气情趣,墨色纷采,不在一点一划,而在整体的蔚然可观。隶书不唯欣赏单字,最重整体“气色”效果,既要有通幅笔法形态上下前后的贯气,还须有墨法枯润随机的自然变化,这样方可企望创作出点线情态生动活色的隶书好作品。

其实,书法艺术的创作很像长亭短亭送别友人,就此别过,可能会留下一些遗憾和惦记,最后翻篇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储学悟觉,再次投入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好的作品不负期待。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临摹或创作书法作品都必须尽心追求,不懈努力。艺无止境,长亭更短亭!

2021.04.15

作品二

▲林峤 自撰《阅竹楼写画随笔七则》

244cmx113cm 宣纸 2017年

《阅竹楼写画随笔七则》(简称《随笔七则》)是自撰内容,章草,八尺四条屏,生宣书写,时间2017年。内容出自2012年出版的拙著《林峤山水画写生》,书中收录阅竹楼(本人斋号)写画随笔208条。此次参评的《随笔七则》,悉出此书。

在正式创作的数月前,我复读旧稿时曾顺便从中精心挑选了比较切合当前书画创作学习内容的19条,备案待用。因多年偏爱章草,研习,学习的方法,通常是每见新的章草字帖必先反复观赏月余,随后通临兼以选临,偶觉临池有得,即趁时专作研习,如此年年“趁热打铁”,容易书艺小进。因有平素的反复研习,对书写诗文中重复出现的字,必参酌上下字,反复推敲,随法生机,力求前后协调,顺行自然又尽量各具像貌。

意欲创作此作初始,作品的幅面长短、纸色等形式设计有几个方案,后来根据书写内容的分节长短,反复比较,最后确定用八尺四条屏来书写,可期宽绰自然。

落笔之先,觉得章草行气最忌稀疏零散,遂谋划其每屏的上下左右留白稍多;如此,幅西安排在左边留白最多,而右边留白较少;这样的疏疏密密,或对八尺四屏大格局能增强整体的视觉效果。创作后,悬壁观之,果然不负期待;想起《唐朝名画录序》中朱景玄说“变态不穷,凝神定照,固为难也”,确然如是。

书画需要心手契合的创作状态,后来找寻一个安闲自适的章草书写状态花费不少时日。丁酉夏,成都天气特别闷热,练字虽每日必修课,但闷热难挨,颇损雅兴。有天近午时忽然转凉,我突然有了感觉,迅速取出备好的《随笔七则》文稿和裁好的八尺生宣纸,乘兴写出,写得比较顺利舒坦。书毕,已是午后两点,放笔吃饭,轻松释然。饭后观之,觉得有几分可取之处,遂张壁数日。

意外的是,此章书四屏得戴跃主席看好,鼓励我投稿。后来作品入展获奖,意外若惊,鼓舞非常。我想,可能是近几年安静作为的作品比较少,诚蒙评委老师们看重,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今复吟细味,书写的个性风格,轻松自然的书写状态,可能是这次偶尔取胜的关键。我想,在书法界扎堆仿制、浮躁竞取、急功近利的今天,推崇"入古出新”的自然之道,应不失为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