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论文敢标注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看到作者,网友:失敬了……》的网文引发网友和社会舆论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官微纷纷予以转载。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走红的网文内容其实源于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引发网友热议。这篇被网友称为“最霸气”“最硬核”的参考文献,来自于一代力学宗师钱伟长院士的论文《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
按照部分网友的说法,钱伟长院士的这篇参考文献不仅“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让后辈学人惊讶,其实通篇都有着“宗师风范”。钱伟长写道:“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文中有关小挠度的理论在一般的材料力学书中都能见到,有关非线性大挠度梁的基本微分方程式及其近似解法,亦是首次在本文中提出。本人未见过宁波甬江大桥的设计,但曾到现场参观过,只是未曾听见有关技术人员具体解说过,有些江宽、高差和两端接不上的数据,只是目测估计的,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谅解。”
上述钱伟长院士的论文《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发表于专业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2002年第五期,文章可以在中国知网上公开查询下载。
据宁波当地媒体介绍,甬江大桥,1989年12月19日开工,1992年6月30日竣工,是连接江东(现鄞州)、江北两区的第一条陆上通道,分别与人民路、中马路、外马路和江东北路立体相交。该桥梁由主桥、引桥和接坡三部分组成,全长588米,其中主桥长202米,主桥为单塔预应力混凝土双箱双索面斜拉桥。甬江大桥桥面宽26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为四车道,人行道宽各3米。大桥最大设计荷载为汽车30吨、挂车100吨。
大桥揽系两边共88根斜拉索的门型钢筋混凝土塔柱,高达60.2米。两岸引桥采用空心板简支梁结构,总长386米,共有17个桥孔,桥面宽21.5米。除中马路外,3条立交道路旁边分设3对人行上桥踏步。
与一般网友感叹于钱伟长院士学术功底深厚不同,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学术界人士在讨论上述“最霸气”“最硬核”参考文献之时注重于该如何使用参考文献。事实上钱伟长院士有着求真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对于文献的使用有着钱伟长院士自己的方法。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期刊《党的文献》曾于2013年刊文《钱伟长是如何利用文献资料的》介绍: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如何搜集资料,找到资料后又如何整理并为自己所用,是重要的科研方法问题。钱伟长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对学术报告和期刊高度重视,在梳理文献资料中通过分析矛盾探寻研究方向,在利用文献资料时具有宏观视野的研读方法等等。这些既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又符合科学的研究原则,值得包括党史研究者在内的科研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根据文章引述自钱伟长撰写的文章《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钱伟长认为,治学一定要得法,学术科研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进的,要创新就要先参考别人的东西,因此“第一是会找资料,你需要的资料”。
而哪些是科研工作者需要的资料呢?钱伟长认为,“查资料要抓两头,一头是所关注的课题的经典著述,另一头是最新文献,这样就容易追本溯源,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在这里,钱伟长所指的科研工作者查资料要查的“经典著述”,主要是指“根据工作的专业,读一些有关的专著”,其目的“不一定是针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把知识面扩大一点”。科研工作者查资料要查的“最新文献”,主要是指“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学术报告和期刊”,而与专著相比,钱伟长更看重学术报告和期刊的价值,因为他认为“学术报告和期刊是第一线的工作成果,科研工作者可以据此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最新进展”。
为什么钱伟长更看重学术报告和期刊的价值呢?对此他分析说:“比如有创见性的文章今年出来,今年有人写教科书参考它,把它收进去。可这本书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写出来的,尤其是外国人,他写完了还得讲一遍才敢出版。这一来就三年过去了。拿去投稿,交涉,签合同,等印书又一年,已经四年了,我们辗转买来就五年了。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五年前的东西,不知道近五年产生的新东西。要知道最近的东西就要看杂志,否则信息封闭,最后发现你正在关注的问题是人家已经研究过的东西,或者是根本不值得研究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利用文献资料呢?钱伟长有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