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召开。
《李学勤文集》收录了李学勤先生自1956年至2018年期间撰写的中文论著,约1000万字,分为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学术史研究及序跋杂文等7大类。全套文集共30册,展现了李学勤先生60余年科研工作所走过的学术道路,为全面了解李先生的学术成果提供了丰富材料。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李扬/摄)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代表清华大学致辞,对《李学勤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彭刚回顾了李学勤先生与清华大学的深厚因缘,充分肯定了《文集》的学术价值。他表示,今年适逢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校庆主题在李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先生早年入读清华,晚年领导清华简整理工作,为学校文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新世纪清华人文学科的旗帜与领军人物。近年来,出土文献中心继承和发扬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已成为清华文科院系与科研机构的杰出代表。李先生留下的学术事业在清华有人做、有传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致辞(李扬/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在致辞中表示,《李学勤文集》的出版是对李学勤先生最好的纪念。李先生对清华文科特别是基础文科的复建有着巨大贡献。李先生不论是为人为师,还是为学,都是清华人文学科和学人前进的标杆。
文集出版方、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廖晓勇以视频形式介绍了《李学勤文集》出版情况。廖晓勇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教育出版社与李学勤先生多次合作,出版了《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一批高水平学术著作。该出版社自2016年开始《李学勤文集》的编辑工作,历时五年,为学界提供了李先生最新最全的学术成果。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详细介绍了《李学勤文集》的出版编辑过程,以及《文集》的特点。刘国忠提到,学界对于出版《文集》期盼已久,李先生在病中亲自拟定编辑体例。《文集》收录了李先生60余年治学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成果,将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史的案例。李先生著述丰富,仍有很多成果有待增补,同时还有大量讲义、札记、信件等有待进一步整理。
▲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通过视频致辞(李扬/摄)
复旦大学裘锡圭、中山大学曾宪通、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复旦大学葛兆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巍等专家学者通过视频致辞,深情回顾了李学勤先生的治学往事,高度评价了《李学勤文集》的学术价值和李先生的学术贡献。在座的观众无不为李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所感动。学者们表示,李先生治学领域宽广,在古史、甲骨文、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学术史等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文集》将启益后学,嘉惠学林,对保存、继承和发扬这位学术巨人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李缙云先生代表李学勤先生家属致辞,对文集编辑出版工作表示感谢。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简研究团队
李学勤先生(1933—2019)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生前曾出版了4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近2000篇,在古代文明、学术史,以及出土文献等方面的研究中均有重要贡献。
《李学勤文集》分7大类:古史研究(附文明起源研究,共6册)、甲骨学研究(附文字起源研究,共4册)、青铜器研究(附铜镜研究,共6册)、战国文字研究(附古文字学通论,共1册)、简帛学研究(共3册)、学术史研究(附国际汉学研究,共3册)、序跋杂文(共6册),最后一册为目录和索引。每一大类中先收专著,再收论文。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大类的最前面,李先生生前都专门口授完成了一篇“前言”,讲述自己的研究体会。为体现历史的原貌,除修正个别排印错误和为符合国家出版规范所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外,收入文集中的论著均一仍其旧。
2008年清华简入藏后,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先生担任中心主任,全面主持清华简的抢救、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这也是李先生最后十年学术生涯中倾注最多心血的领域。2011年至今,清华简每年出版一辑整理报告,至今已有十辑,创造了战国竹简整理公布的新速度。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李先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拾)书影
此次发布会还同时推出了《半部学术史,一位李先生——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该书是2019年12月7—8日召开的“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收入了100多篇会议论文,从多角度总结了李学勤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全书分上下两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