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中,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大宇、吴冠中等艺术先驱们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公派留学归来的精英。
除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新美术类别,他们还带回了新的美术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开启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面貌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政府也不断派出很多走出国门去留学的艺术人才,持续地给我们的艺术发展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
著名艺术家阳小毛就是其中一员。
自2002年从法国巴黎学习归国,2009和2010年到又分别在意大利、日本与韩国举办画展,不断地走出国门与外部世界对话,使他能从西方艺术视角大胆探索当代水墨写意人物,从学术的高度去研究绘画艺术,对推动中国画的国际化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所以,在教学之前,他会问他的学生,想学画画,还是想学艺术?
以及他带来的一系列为什么?
学艺术不是学手艺,观念、思考和想法比基本功更重要。
今天的艺术和外部世界的艺术,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当你关起门来,在家里画一点局部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画很容易流于一个自娱自乐的东西,当然没人反对你去自娱自乐,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要我谈关于艺术,要我来教你关于绘画和艺术的这个话题,我应该也有义务帮你先把概念弄清楚再去画。
为什么画中国画也应该了解世界艺术?
一个艺术家想要画好中国画,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一个高的起点,才能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从事艺术就要以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定要想到如何去创新,古代的八大山人也好,石涛也好,在他们的时代,都是极具创新意识的先锋,不能说今天的人为了学习古人,放弃面对的未来和未来的世界。
把优秀的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你会找到一个新的创新点,会让你的艺术更具魅力、生命力和表现力,更加靠近我们今天的生活。
为什么毕加索会对齐白石赞誉有嘉?
毕加索说:我本来是想成为一个画家,但我却成了一个毕加索。
照相机的出现,无情地冲击了写实绘画,艺术家们开始苦苦思索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在寻找,也包括毕加索,因为再不能像照相机一样地去绘画,再也不能简单的再现自然,那将是一条艺术的死胡同。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艺术家们探索着,寻觅着,从一种简单的描写和再现自然进入到对自然一个更高层次的表现当中去。
所谓描写,就是忠实于对象,把它画得像一点儿。
而表现则不同,表现必须加进艺术家的情感,想法和意识,进入到一个表现的层面,毕加索从一个中国画家的画中找到了共鸣。
▲ 齐白石《事事如意》
▲ 毕加索《西红柿》
当毕加索看到齐白石的绘画,他看到了想要寻找的东西——表现力。
齐白石的画,正是由一种简单的描写,进入到一种表现的层面。
而这一切,有赖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如果没有徐悲鸿,齐白石也许还是齐白石,正是因为徐悲鸿发现了齐白石的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把齐白石从一个简单的民间艺人拎了出来,把他放在了他应有的位置上和坐标点上,才有了被世人关注的可能,才有了被毕加索看见的可能。
为什么传统绘画的当代转型有点难?
在画画中,有笔墨当随时代的概念,其实不光是笔墨,我们的理念、想法和创新意识,也要跟上时代。
人类共同体的全球化理念,赋予了艺术家新的责任,新的历史使命。你要将你的艺术作品融入这个时代,表现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当你的画看不出年代,甚至像个出土文物,这样的作品就缺少时代精神,尤其是当你的笔墨又是那么传统的时候。
为什么要去寻找马蒂斯的老师莫罗?
马蒂斯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老师——代表象征主义的法国艺术大家莫罗。
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
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使他用简捷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巴黎留学期间,阳小毛辗转寻找着关于莫罗的一切,当他伫立于莫罗的故居,他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思考?
▲ 古斯塔夫·莫罗博物馆(故居)
意大利绘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可是没有人继续去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路,而是颠覆了他们的那一套,自己重来一套,但是本质上,又是从那个地方过来的,他们的传承带着颠覆的性质,一种颠覆式的传承。
为什么未来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中西方绘画最终会走向殊途同归,虽然中国画和西洋画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有着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属于视觉艺术。
作为艺术类学科的一部分,它所要表达的视觉的诉求,会慢慢趋同,会慢慢地变得很接近,它们最终的追求和目的是一样的。最终要将你内心的看不见的东西,看不见的那部分,变成可视的,看得见的这种真实。
艺术强调的真实,不是参照于大自然,相比较像不像的真实,而是与你内心相比较,令人感受到真诚的真实。
不是搞艺术的人才需要去了解艺术,作为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公民,你必须具有很好的艺术素养。